欢迎访问“莆田新城网”,在这里您可以了解到莆田城厢区、涵江区、荔城区、秀屿区;仙游县等本地最近发生的大小事。

主页 > 莆田汽车 > (车讯)新型肺炎疫情将如何影响中国车市?

(车讯)新型肺炎疫情将如何影响中国车市?

来源:莆田新城网作者:濯昊英更新时间:2020-10-24 05:54:01 阅读:

本篇文章5253字,读完约13分钟

2020庚子年初,本该是家家户户迎接春节的日子,却被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带来的阴霾笼罩全国。截至1月28日晚8时,根据卫健委发布的最新消息,确诊新型肺炎4629例,死亡106例。

镜头似乎把我们拉回了2003年非典来袭的那一天。在经济和民生的多重压力下,中国汽车市场将面临哪些冲击?如何应对汽车产业链?车家总结了大家最关心的五大问题,采访了几位汽车行业的资深人士,听听他们的分析。

受访者: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协会秘书长崔东树(左一)

中华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会长李今庸(左二)

德勤中国汽车产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执行合伙人周(左三)

国家经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黄浩(右二)

成都三和企业集团董事兼执行副总裁陈泉(右一)

专家对疫情下中国汽车市场的十大预期:

1.这种疫情会导致生产受阻,汽车供应不足,经销商营销活动难以开展,部分居民购车速度在节后放缓。

疫情过后,购买私家车的热情会增加,人们对网车的依赖会减弱。

3.首次购房者只需要提前买车,而需求提升的增长,比如豪车,变化不大。

4.疫情推动了SUV和轿车的销售,以及中西部市场的汽车销售。

5考虑到客观规律,原始设备制造商对经销商的非理性冲动需求会下降。

6疫情会对汽车销量产生积极影响,但不会延续非典期间的快速增长,总销量很难与2019年持平。

疫情可能会成为更积极的财政政策、央行RRR降息和降息的催化剂,但对长期宏观政策影响甚微。

8汽车相关消毒过滤设备有望未来畅销。

汽车产业链中的企业将更加注重改善服务体验、员工健康教育、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以及业务运营的可持续发展。

上下游企业的供应链风险防范越来越重要,如何在疫情期间和之后恢复生产和销售计划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1这场新型肺炎疫情会给汽车行业带来哪些正面和负面影响?

崔东树:这场新的肺炎疫情势必会对国民经济和整个汽车行业产生影响。消极方面,首先是生产受阻,湖北等部分地区汽车生产产业链暂时停止,导致汽车供给不足;其次,经销商和4s店的营销活动难以开展,集体购买等集体活动被迫取消;第三,居民收入预期下降导致部分居民节后生产和商务购车放缓。

积极的影响是购买私家车的热情增加了,原来依靠网车解决出行问题的想法被动摇了。

李今庸:持续的疫情可能导致未来上班延迟,消费者不敢在4s店买车,甚至对今年4月的车展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积极的影响是,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公共交通系统是疫情传播的一个非常严峻的场景,这将使更多的人选择购买私家车。

周:消极方面,由于疫情持续时间的不确定性,人员的流动和隔离受到限制,交通流量受阻,全国各地物流不畅,不利于企业组织人员重返工作岗位,落实今年的生产调度计划。其次,由于建设滞后和交通阻塞,整体消费预期悲观,不利于大宗消费品零售业绩。但积极的一面是,短期内公交受阻,可能刺激消费者购买私家车,但影响有限。同时,对疫情的捐赠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升企业声誉和品牌影响力。

(车讯)新型肺炎疫情将如何影响中国车市?

黄浩:因为事情的两面性,虽然短期内汽车贸易会受到影响,但长期刚性需求肯定会释放出来。传染性疫情可能会导致消费者对地铁公交甚至网络车等公共交通工具产生恐惧,因此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私家车的需求,加速或提前消费者的购车计划。尤其是在春运高峰期“打车难”期间,人们对网车的依赖程度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打击。

陈泉:灾难不仅是对人类过去错误的惩罚,也是人类改正错误的机会。现在是企业强化思维,提高管理水平的一个很好的过渡。通过这一课,人的非理性行为会减少,但会更加尊重客观规律,OEM的非理性冲动诉求可能会得到缓解。出行公共交通少,私家车需求多,所以疫情过后购车需求肯定会增加。

2.疫情是否会不同程度地刺激不同品牌(如中国品牌、合资品牌、豪华品牌)、不同车型(如轿车、SUV、MPV)、不同地区的汽车销量?

崔东树:疫情推动了对车辆的迫切需求,第一批会提前买车。同时,由于入门级消费者的购买力不强,中国品牌和一些合资品牌会有很大的提升,但对豪华车的提升效果并不明显。此外,有库存的品牌受益很大,一些合资品牌,尤其是日系品牌,每天都在追求低库存率,所以在疫情等特殊情况下可能会有一定的风险。即使带来经销商提价,一般也不利于车辆销售。

(车讯)新型肺炎疫情将如何影响中国车市?

从车型来看,疫情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suv和轿车市场的销售。主要原因是suv是目前家庭消费的主要车型,也是中西部地区适应道路的首选。Mpv市场作为一种生产工具,受未来经济前景不确定的影响,销量难以增加。

疫情对中西部市场的推动很大,该地区前期受到房地产的强烈挤压。最近随着汽车需求的增长,购车热情会进一步恢复。

李今庸:2018-2019年,负增长率低于10万的低端车型代表了急需的下降。但由于疫情的影响,10万以下的低端车型负增长会有所缓解,也就是说,刚刚需要的车型还会增长,豪华车等改良需求的增长不会有太大变化。

周:这个时期是体现汽车企业社会责任的关键时期。作为中国汽车工业的一员,有必要与社会的人们一起克服困难时期,并表现出必要的参与和社会责任。这些措施可以增加企业和品牌的商誉。到目前为止,各类汽车企业都参与了抗击疫情的斗争。

黄浩:对武汉汽车产销负面影响最大。毕竟武汉是全国重要的汽车工业基地。

陈泉:疫情越严重,私家车需求增加越明显。对于这次疫情,武汉是全国重要的汽车基地。此外,中西部地区的汽车市场饱和度相对较低,因此疫情过后的刺激效果会持续更长时间,而suv车型对中西部地区道路的适应性更强,销量会增加空房。

2003年的非典刺激了中国乘用车市场的增长。你对今年的汽车市场有什么期望?会不会出现类似的情况?为什么?

崔东树:那时候,我在销售管理部门,我们从不担心把货物分发给经销商。抢占订单和资源是经销商的核心任务。所以即使在2003年,即使非典爆发,订单的需求还是供不应求。所以第二季度同比增速达到66%,这不是疫情的推动,而是订单不足导致产供增加后销量的增加。

2003年的非典用了大概6个月的时间才最终被遏制。新型冠状病毒首例于2019年12月8日发现,约50天后(1月20日)开始集中爆发。专家预测,它将在90天左右达到峰值,在4个月左右结束。从这个角度来看,疫情可能周期短得多,对经济的影响也小得多。

2003年的经济和现在的情况不一样。起初,由于天津李霞等私家车降价,当地政府和汽车集团极为悲观。然而,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消费需求和经济发展都进入了一个爆炸性增长的新时期。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出现了非典,但2003年汽车市场的消费需求保持了强劲的增长趋势。中国加入wto后,迎来了一个贸易井喷期,投资拉动型发展模式和人口红利窗口重叠爆发,经济快速转好,但疫情并没有造成很大影响。所以单纯用2003年第二季度的高销量来证明非典疫情推动城市是不准确的。

(车讯)新型肺炎疫情将如何影响中国车市?

李今庸:这次疫情和2003年仍有一些不同。最明显的是,2003年中国gdp呈现正增长,汽车保有量相对较低,整个汽车市场处于高增长阶段。2018年和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两年下降,导致2019年汽车市场和乘用车市场分别出现8%和9%的负增长。经济低迷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汽车市场的下滑。从今年的疫情来看,有些人会选择呆在家里,有些人会放弃公交系统,选择购买私家车。特别是在一些限购城市,私家车还会继续增长。

(车讯)新型肺炎疫情将如何影响中国车市?

周:今年的疫情很难重现非典对汽车市场的“刺激”效应。2003年乘用车销量激增(同比增长65.6%),主要是由于经济快速增长、居民收入增加和城市化进程加快。非典疫情对乘用车的刺激只体现在公众由于对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恐慌,更倾向于购买私家车作为替代出行方式。

与非典时期相比,2020年汽车市场面临的宏观基本面有很大不同。首先,过去两年汽车销量下降主要是由于消费者购买力问题,这一问题受到经济增长下滑的拖累,并受到房地产市场上涨对居民购买力和空.杠杆的挤压汽车市场能否走出低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的复苏和消费者信心的恢复。目前中国经济处于下行周期,疫情的边际影响可能更大,所以在非典期间经济不太可能停止下滑,迅速复苏。

(车讯)新型肺炎疫情将如何影响中国车市?

另外,就每千人拥有汽车而言,中国汽车市场即将进入普及后期(这一时期的重要标志是每千人拥有汽车超过200辆,年均增长率降至1-3%),再购买需求取代首次购买,这与汽车消费刚刚起步的非典时期大量乘用车首次购买需求明显不同。

黄浩:非典对汽车销售的影响被高估了。2003年,汽车消费处于快速增长时期,这是由汽车工业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增加造成的。这个时期过去了,很难实现这样的增长,尤其是新车销量。

陈泉:总体来说,疫情的爆发有助于2020年中国乘用车市场的销售增长,但总体来说,2020年全年与2019年持平还是好的。

4 2018年汽车行业开始走下坡路。新型肺炎的出现会加速财政货币刺激政策的实施吗?

崔东树:根据2003年政府政策,旅游、交通、餐饮等行业。受到很大影响的,都得到了财政补贴,但没有大规模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然而,疫情可能会成为更积极的财政政策、RRR降息和央行降息的催化剂。目前有扶持政策缓解企业压力。1月27日,银监会发布《关于加强银保行业金融服务合作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通知》,要求银保行业落实疫情防控要求,加强金融服务。对于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物流运输、文化旅游等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以及有发展前景但暂时受困的企业,不允许盲目借款、断贷或压贷。鼓励相关企业通过适当降低贷款利率、完善贷款展期政策安排、增加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等方式,克服疫情灾害的影响。

(车讯)新型肺炎疫情将如何影响中国车市?

随着经济复苏和未来中美贸易战的影响,需要更好地调整经济增长动力,加快实施财政货币刺激政策。

李今庸:为了控制疫情,国家做出了推迟工作时间、取消大型集会等决定,这也将带来短期的经济低迷。在这种情况下,预计国家将从3月到4月增加消费刺激,并通过相关政策促进2020年的经济增长。在这个过程中,汽车作为大商品,会得到国家的重视,未来可能会围绕促进汽车消费出台一系列政策。包括限购城市限购、新能源汽车限购等政策等。,并通过这些方法缓解公共交通系统带来的交通压力。

(车讯)新型肺炎疫情将如何影响中国车市?

周:疫情期间,政府对旅游、餐饮、交通等行业提供了有针对性的临时性财政补贴,并实施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疫情得到控制后将恢复紧缩。疫情的宏观背景比较特殊,比如经济下行压力大,全社会投资消费信心脆弱。如果疫情持续蔓延或短期内无法有效控制,并继续影响经济,那么国家对出台积极的财政政策抱有强烈的预期,基本面以外的货币政策将从年初开始延长。

(车讯)新型肺炎疫情将如何影响中国车市?

黄浩:肺炎对今年财政有影响,但对长期财政货币政策影响不大。影响金融和货币的关键是宏观经济和工业发展。

陈泉:可能没有重大的政策支持。

面对疫情,汽车产业链企业应该做哪些调整来缓解不利影响?

崔东树:首先,我认为社会应该给汽车市场更多的支持。中国汽车市场尤其是乘用车市场处境艰难,中国品牌等各大品牌承担着沉重的社会责任,包括新能源汽车对电池企业的沉重责任。

其次要讲团队、经销商体系、供应链的稳定性。对于劳动力和管理团队,要合理抑制负面情绪的蔓延,及时让团队回归工作,重视外来人员的支持,让已经撤离海外华人的海外工程师和管理人员尽快回国。

对于经销商来说,自2019年7月国家六标实施以来,大部分企业遭受了巨大的存货跌价损失,春节期间没有明显盈利。在疫情的情况下,其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厂家需要给予经销商更多的支持。

除了经销商,整车企业也应该对零部件企业给予更多的支持,共同度过难关。汽车零部件供应链的综合实力其实较弱,部分零部件企业本身就面临着劳动力不稳定的风险,外籍人员的留和留都极其谨慎。湖北未来能否按时开工,对零部件企业来说还是一个考验。

李今庸:一方面,汽车产业链必须把握产品质量,以应对未来疫情带来的汽车市场即将复苏;另一方面,pm2.5等汽车消毒过滤设备将非常受欢迎。

目前有厂家在捐钱捐物。我呼吁更多的汽车制造商尽自己的责任,帮助疫情尽快过去,同时让消费者有一个愉快的交通体验。只有有了社会责任感,才能更好的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总的来说,我相信这次疫情对于汽车行业来说利大于弊,可以让更多的人意识到自己是否真的需要私家车。

周:对于汽车产业链中的企业来说,关注员工及其家庭是增强企业凝聚力的关键时期。要弥补员工与住院员工的隔离;此外,面对疫情,做好必要的上下游风险防范也很重要,比如如何提前与供应链相关企业进行及时沟通,确保正常工作后生产力能够快速恢复;最后,疫情期间和疫情之后,如何恢复生产和销售计划是一个挑战。可以预见,如何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将是许多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车讯)新型肺炎疫情将如何影响中国车市?

黄浩:非典造成了近300亿的经济损失,具体损失无法估量。这次疫情也会给中国经济带来打击,工厂、企业、交通等方面都会受到影响。

陈泉:从经销商的角度来说,我认为无论是汽车公司还是4s店,都应该更加注重客户服务体验的提升,员工的健康教育,设备设施的帮助,企业的健康运营和可持续发展。

标题:(车讯)新型肺炎疫情将如何影响中国车市?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莆田新城网是福建莆田地区知名的本地城市生活门户网站,莆田新城网所著的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莆田新城网将予以删除。

莆田新城网介绍

莆田新城网是福建莆田地区知名的地方门户网站,为300多万莆田人提供快速、贴心、有效的城市生活服务的新媒体平台和网上家园。主要有新闻、人才、房产、家居、装修、交友、婚嫁、母婴、教育、家园 版块 等。网站秉承着“关注生活、关爱生命、互动交流、共享资源”的理念,从一个地方论坛发展到现在极具人气的地方门户网站。不断的向海内外提供最丰富、最全面、最权威的新闻和莆田新闻资讯。网站还注重对妈祖文化、莆仙戏曲、乡土音乐等地域文化的传播,强化教育、就业、健康、旅游、购房等生活资讯的服务功能,不断增强音频、视频服务功能,满足大家对网络多媒体时代的多元审美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