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小伙5年“过午不食”致胃粘膜充血糜烂
本篇文章1609字,读完约4分钟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杭州一名29岁男孩“午饭后不吃饭”长达五年,导致胃粘膜广泛充血糜烂,两处直径大于2厘米的溃疡,出血,结痂呈褐色。
近年来,有相当多的人相信“午饭后不吃”,主要是因为一位著名的中医专家一直说“午饭后不吃有利于健康和长寿”,而反对这种说法的人往往把矛头指向中医。那么,“午饭后不吃东西”真的是中医提倡的一种养生方式吗?
“午饭后不吃东西”来源于佛教而非医学
据研究,清初三大名医之一的俞昌,是第一个谈“午饭后不吃饭”的医生。在他的医学专著《意草》中,介绍了一个“血证痰证治疗”的案例,提到饮食护理的重要性,提到进食时间与痰浊有关。从人体阳的变化规律来看,午前阳气越来越强,有助于运脾化痰;下午,阳气逐渐减退。如果这个时候再吃,饮食就会变得困难,变成痰。
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来看,于的理论有一个误区。人体是温血动物,其消化吸收能力的变化与整体健康状况、活动方式、进食的种类和数量有关,与自然界早晚的变化并不一致。
于之所以引用佛教“戒食中饭”来谈病后护理,与他从儒到禅、从禅到医的经历有关。除于外,其他医生异口同声地指出,这种说法来自佛教,而不是医学。比如陈奇说“佛家午饭后不吃”,王孟英说“石家午饭后不吃”,曹次山说“石家午饭后不吃”。
和尚下午会吃茶汤和“代茶”
僧人之所以“午饭后不吃”,根据赵朴初先生的解释,有两个原因:一是僧人的伙食由居士供养,每天只供养一碗,白天吃一顿饭,可以减轻居士的负担;二、午饭后不吃,对复习有帮助。
然而,尽管他们午饭后不吃东西,僧侣们还是喝茶提神,以免打瞌睡。那时,人们喝茶而不是一杯绿茶。吃之前在茶里放葱、姜、枣、桔皮、(食物)山茱萸、薄荷。别的不说,就说枣,从现代食物血糖生成指数来看,血糖生成指数比葡萄糖还高!再吃两个枣子就带饿了。
除了茶汤,还有“以茶代茶”供僧人食用。方法是将黄芪、茯苓、葛根、薏苡仁等14种药物捣碎,然后用炭火烘烤,捣碎成细粉。加入少许盐、橘皮、长辣椒等。吃饭前要做菜,“炒不泡茶”。在这个食谱中,茯苓、葛根、薏苡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都不低,多吃几盏就会饿。
此外,据赵朴初先生说,“中国汉族禅僧自古以来就有自己的农耕习惯。因为劳动,他们晚上要吃饭。所以在大多数寺庙里,中午不吃饭的年轮是开着的,但却被当成了‘药膳’。”可见佛教的“午饭后不吃东西”是灵活的。
“午饭后不吃”的本质是午饭后少吃
很多医生认为“午饭后不吃饭”不是午饭后禁食,而是少吃。“早餐可以少吃,下午应该少吃,晚上空更应该空着”。医生反对吃晚饭。“至于晚上吃饭,筛选出来尤为重要。”。早在唐代,王导医生就反对晚上吃饭:“人在最佳状态时不要吃东西。冬天长的话,性热的一定要少吃。”。酉时相当于现代的17: 00到21: 00,也就是说,最好在晚上9: 00以后停止进食,即使进食也要少吃。
农耕社会人们的作息习惯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落后工作时,要点灯烧油。“性价比”不划算,所以经常天黑了就上床睡觉。中医认为,如果离最后一餐太近而睡着,会引起消化不良和停滞。
吃好是保持健康的正确方法
古人强调:“吃喝有节,生活有规律,不劳而获,可以与神形成,可以走到生命的尽头,度过百年。”其中,“吃喝玩乐”包括时机、配给、五味调和。午饭后不吃饭?没门!“精”和传统的“气”都有“米”,所以人们用来养精。半天不吃东西就没气了:“不入谷,半天没气,一天没气”。
中医在膳食体系和食物摄入方面与现代营养学不谋而合。两人都强调少吃多餐:“饭量少,但不想多吃”。和相扑运动员一样,一天只吃一次,但是吃多了脾胃的运输能力还是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吃饭是自加倍,肚子疼。”。所以要控制食物总量。“每天的饭量应该只有八分,不要尽可能多”;如果你太饿了,你很容易吃得太多。“饿了就多吃点。”。
正确的做法是规律饮食,每餐少吃。“总像是吃饱了饿了。”
正文/林吟(北京中医药大学健康与康复系主任)
标题:(要闻)小伙5年“过午不食”致胃粘膜充血糜烂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莆田新城网是福建莆田地区知名的本地城市生活门户网站,莆田新城网所著的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莆田新城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