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探寻官杜陂遗址
本篇文章1938字,读完约5分钟
图1
图2
官渡婆现在太平了?
中秋,笔者带着香香的红木,沿着仙游一都路,来到了棒头镇赤河社区,一个红木佛珠专业村。一位年长的社区干部在前面带路。他介绍:我们现在走的路是官皮,原来的运河已经被村民们埋成了红木佛珠的街道。看着这种所有人都在从事商业的情况,自然就明白了关都婆的命运。
从池河社区出发,我们走了大约一公里,向左拐了100米,来到了一棵高耸的古松树前。老干部指着树右边的石碑说,这是官皮的铭文。我不禁环顾四周,赞叹“古人抱民心,路栽松树到如今”的功德。在古老的千年树左侧,隐约可见关皮水道,运河中没有过往的水流,碑文被周围人的柴堆覆盖(如图①)。我看不清纪念碑上记录的文字,只好带着遗憾告别纪念碑。
走出狭窄的小巷,我们继续沿着红木街走,向深海复线高速公路棒头段桃园村高速公路出口驶去。大约1公里外,我们可以看到溪口八头水利管理处的公路旁,两个带有观赏性的空铁门紧闭着。好像进不去。好在官渡北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依然可见。
该管理处原建于1978年,位于鲜水河中游赤河溪口坝首(如图三),清淤挡水坝改为石坝、管理室、开闭室。邦头镇水利站的同志告诉笔者,早在1956年,仙游县就成立了水利管理处,把官渡禹纳入县管。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官渡余在县城进行了整修,重建通道长达5。5000米以上,新建2座干渠进水闸、19座支渠控制水闸、1座大型泄洪堰和2座排水水闸;新建支渠15条,长8000多米,配套斗毛渠1200多条;将建造42个新的水闸和水测量设备。同时,灌区建成2座水库、15座围塘、100多座平塘、360多口井,总蓄水量230多万立方米,形成灌溉系统。
1975年,杜婆在农业大寨运动的土地开垦中被破坏,被关婆改道灌溉。关皮原本是用河卵石筑成的临时碾压坝,经常被山洪破坏。每次它被水损坏,数千个人工日必须投入修复才能恢复效益。1978年,国家拨款重建,即在关皮旧址上重建一座浆砌片石碾压坝,长85米,高1.2米,顶宽6米,正常引水能力2立方米每秒。大坝命名为官渡坡,正式合并,灌区统一管理。并重建了2条17.4公里长的干渠,35条35公里长的支渠,灌溉了邦头公社的15个大队。
1980年,仙游县组织力量,对官渡北干渠部分渠道进行了弯曲拉直,铺设石渠5公里。经过多年的改造和重建,90年代灌溉面积增加到10600亩,比1949年翻了一番,抗旱性从60天提高到90天。1993年4月,在邦头镇修建了一条从灵山到龙腾的新主渠道,全长2000米,有效灌溉面积1200亩。1994年7月,经咸政[1994]137号批准,官渡碑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9年9月,棒头镇动员当地群众,对6公里长的关皮航道进行了水泥加固;2006年11月,用挖掘机对关北、都北两条干渠全线进行疏浚清淤;2013年3月,官渡派大坝进行了加固和浇水,并增加了淡水反冲池的建设。官渡北工程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水利设施的应有作用得到发挥。受益村包括赤河、尚辉、连辉、东桥、夏明、八下、紫泽等7个社区,以及广普、王厝、灵山、龙腾、资阳、西魏、董熙、象山等8个行政村,得到有效灌溉
关都皮是仙游县最大的古引水工程,顶部是关都皮,底部是都都皮,距离150米,都是用河卵石筑成的临时大坝。据《八民同治》记载,宋代仙游县共有651座坑坝。宋春佑二年(1242年),棒头都北运河建成并投入使用。位于邦头镇赤河社区溪口,可灌溉邦头地区7000多亩农田。靛蓝是群众引进的,加工成靛蓝用于染布。格布的品种和产量成倍增加,畅销县内外。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修德乡龟苓山(今荆轲,岭头镇灵山村)人郑瑞兴,发起修建官皮,位于岭头镇赤河社区溪口,截断木兰溪支流鲜水溪的水源。雨水收集面积180平方公里,引水干渠17公里,帮头地区5000多亩耕地得到灌溉。
旧社会,政府和政府长期管理不善,工程失修,渠道坍塌堵塞,漏水严重,工程效益低。但是,在农耕时代,官员和农民在当地农业生产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他们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到现在,棒头的红木产业蒸蒸日上,全国范围内的商业热潮正在如火如荼的席卷而来,可能是忙得没时间用上官渡北的水利设施了。然而官渡坡遗址依然存在,民间故事依然流传。如果你问官渡婆的故事,老人会像讲几件宝物一样告诉他们: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刑部大夫郑瑞星退休回国。他关心家乡的水利建设,献出多年积蓄,动员黎族人在邦头赤河社区溪口筑坝、开渠、引水,使灵山旱地成为良田。他还利用运河缺口在广普和王厝交界处修建水磨,供村民碾麦,促进了棒头当地的经济发展。他在家乡因病去世,享年59岁。为了纪念他造福桑子的成就,当地人把这条运河称为“关淠运河”和“尚书运河”。(郑志忠文字/地图)
标题:(文化)探寻官杜陂遗址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莆田新城网是福建莆田地区知名的本地城市生活门户网站,莆田新城网所著的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莆田新城网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文化)菜溪岩僧塔
下一篇:(文化)九鲤湖祈梦传奇之借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