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解放前枫亭人“下大路”的肩挑生活
本篇文章1009字,读完约3分钟
所谓走下坡路,就是给别人搬运材料谋生的一种方式。在郑青的《给同志之母的针线》一书中,有这样一段叙述:我知道,在这小子的制服里,我妈积攒了工资,买了白龙头布,在山上采黄芪子染黄,在其中积攒了工资到肩,含了多少苦泪。不知道其中艰辛的年轻人无法理解这句话的分量。针对这种情况,作者总结了解放前丰亭人的苦况,以此教育下一代珍惜今天的生活。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采取不抵抗的焦土政策,挖开道路,炸毁桥梁,说是为了阻止日本机械部队高速前进。交通命脉一旦被破坏,日本机械部队虽然做不到,但连汽车运输都做不到。要抗战,就要有战争的军用物资,人民要生活,就要有民用的生活物资。这些材料的运输一天都不能停止!因为这个原因,所有需要的货物只能靠人力或骡马运送。当时,丰亭原来有林明秀与他人的联合汽车运输,但由于道路损坏,现在改为货运站接收或转运各种货物。货物的运输需要雇人挑骡子,从而无形中创造了另一个靠扛路挣钱的特殊职业。
当时本省一条主要的货运线路是从福州汉江凤亭洛阳泉州。一开始福州周边的穷人在路上捡货。他们通常七八个人一组聚在一起。挑货的杆子是我们当地杆子的两倍长,他们一路高喊“嗨,嗨,嗨,嗨,节奏”。搬运工中有男有女。大热天女人穿短裤,男人光着膀子。慢慢的,各地的本地人逐渐加入了肩扛运输队谋生赚钱,也就是俗称的挑运输承运人赚钱。
货源有限,加入运输团队的人越多,就越没有能力争夺到货。为此,人们不得不在仓库等待货物,有时还得借粮钱来等待。当地有句话叫人吃饭要付钱就是这种情况。商品供应减少,劳动力增加,对艰苦工作的竞争加剧。当时除了凤亭人,还有来自榜头、盖尾、胶尾、徽北等地的人都去凤亭负担。一旦有了负担可以选择,就开始第五班,准备足够的干粮,夜深人静的时候出发。从丰亭到泉州最难走的路是巨林一班,因为路上没有村庄,人口稀少。俗话说,居林一坂浦得烟(活)无食。如果安全携带一次,来回要三天三夜,只能赚几斤米。
丰亭地区曾经有一句顺口溜:肩是大路,脚是柴火线,纸管是米瓮,公鸡不知谷。这是当时路肩工人生活状况的真实写照。说明你靠肩膀赚钱了。回来的路上看到可以烧火的竹木树枝,就会用脚背柴火做饭;赚来的钱买了米,不够袋子,只有几斤纸管;连家里喂的公鸡都难得看到饭,也不知道饭是什么样的。解放前,穷人为了生存付出了那么高的代价。但是他们除了艰苦的生活外,还要忍受国民党的种种磨难,如扣押青年男子和丈夫,苛捐杂税,兵匪勒索。(林)
标题:(文化)解放前枫亭人“下大路”的肩挑生活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莆田新城网是福建莆田地区知名的本地城市生活门户网站,莆田新城网所著的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莆田新城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