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莆田新城网”,在这里您可以了解到莆田城厢区、涵江区、荔城区、秀屿区;仙游县等本地最近发生的大小事。

主页 > 新闻 > (要闻)美国老教师在校内开枪 “带枪上班”靠谱吗?

(要闻)美国老教师在校内开枪 “带枪上班”靠谱吗?

来源:莆田新城网作者:濯昊英更新时间:2020-10-29 06:18:01 阅读:

本篇文章1381字,读完约3分钟

2月28日,美国东南部佐治亚州一所中学发生枪击事件。一名教师在空的一间教室开火,一名学生在疏散时受伤,没有人死亡。

警察逮捕了这位老师,开枪的动机仍有待证实。一些学生再次质疑唐纳德·特朗普总统关于教师“带枪上班”防止校园枪击的倡议。

[紧急疏散]

杰西·兰德尔·戴维森(Jesse Randall Davidson),53岁的教师,从2004年开始在道尔顿中学工作,也是学校足球队的比赛评论员。

当天11点半左右,学生们想进教室,发现戴维森把自己锁在教室里,立即向校长史蒂夫·巴图报告。

“我没有开门,因为他靠在门上...他在教室里大喊‘走开,别进来’,说了一句废话。”巴图说他拿了钥匙,戴维森继续顶住门,警告“别进来,我有枪”。

巴图试图进入教室时,戴维森向向外的窗户开枪。学校报警了,整个校园都紧张起来。

警方发言人布鲁斯·弗雷泽说,警察在学生和教师到达后将他们疏散到会议中心。一个女孩在疏散过程中扭伤了脚踝。

[被告]

警方发言人弗雷泽说,戴维森在与手枪僵持30至45分钟后被捕,没有与警方交火。目前还不清楚戴维森的动机是什么,他以前在课堂上是否有枪。

从警方判断,戴维森似乎不想伤害学生或同事。“我不知道他是否在警告人们退后,”弗雷泽说。“他显然不想让学生参与进来。”

戴维森面临六项指控,包括持枪重伤、恐怖威胁和活动、在学校安全区持枪。

根据佐治亚州法律,距离中小学305米左右的区域为学校安全区,携带武器闯入可能构成重罪。

弗雷泽拒绝推测戴维森是否试图自杀。巴图说,戴维森通常得到很好的评价,被认为是“非常优秀的老师”。巴图认为,戴维森“身体健康,能胜任教学工作”。

[“坏主意”]

道尔顿中学大约有2000名学生。警察宣布不再有危险后,许多学生都心有余悸。琼迪·查斯坦说,疏散现场非常混乱,“学生们互相踩踏,尖叫”。

查斯坦告诉美联社,戴维森是她最喜欢的老师,没想到会这样。“你可能告诉我,让老师带枪可以保护学生的安全。但是,我觉得学校根本不应该有枪。在学校感到安全是我们的基本权利。如果老师带武器,我会觉得不安全。"

据查斯坦说,戴维森还认为,教师带枪上班是一个“坏主意”。

学生娜·坦格尔·洛佩兹在疏散过程中躲在体育馆更衣室里。他呼吁采取更多行动在社交媒体上控制枪支。“这不应该发生在我们身上。我希望哪位议员能做点事。”

得知枪手是老师后,他写道:“以前我觉得老师带枪是个好主意,现在完全反对。”

[“每个国家决定”]

枪击事件当天下午,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在白宫召集了17名国会议员,讨论如何应对枪支暴力。在一个小时的讨论中,特朗普再次表示支持教师带枪上班。

路透社报道称,几位议员明确反对这一举措,特朗普同意是否允许教师携带枪支应由各州决定。

特朗普重申,要加强买枪者的背景调查,突击步枪限购年龄从18岁提高到21岁,加强校园安全。此外,他首次呼吁,警方可以不经法院批准,临时没收危险人员的枪支。"首先没收枪支,然后诉诸正当法律程序."

2月14日,佛罗里达州一所中学发生枪击事件,造成17人死亡。加强校园安全再次成为美国的热门话题。特朗普21日在白宫召开“座谈会”,邀请在多起校园枪击事件中遇难的学生家长和幸存学生代表,并建议教师和其他员工在校园内隐藏枪支,以应对可能的枪手。(王怡君)(新华社特别报道)

标题:(要闻)美国老教师在校内开枪 “带枪上班”靠谱吗?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莆田新城网是福建莆田地区知名的本地城市生活门户网站,莆田新城网所著的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莆田新城网将予以删除。

莆田新城网介绍

莆田新城网是福建莆田地区知名的地方门户网站,为300多万莆田人提供快速、贴心、有效的城市生活服务的新媒体平台和网上家园。主要有新闻、人才、房产、家居、装修、交友、婚嫁、母婴、教育、家园 版块 等。网站秉承着“关注生活、关爱生命、互动交流、共享资源”的理念,从一个地方论坛发展到现在极具人气的地方门户网站。不断的向海内外提供最丰富、最全面、最权威的新闻和莆田新闻资讯。网站还注重对妈祖文化、莆仙戏曲、乡土音乐等地域文化的传播,强化教育、就业、健康、旅游、购房等生活资讯的服务功能,不断增强音频、视频服务功能,满足大家对网络多媒体时代的多元审美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