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水墨画“翻译”歇后语 成都“婆婆”走红网络
本篇文章1671字,读完约4分钟
"半路上拿起一个喇叭——吹了一下."这个寓言故事的画面是一只胖胖的粉红色猪在用小号演奏音乐...在“点婆婆婆”的笔下,寓言式的说法显得生动。然而,“马天行空”的理念与成都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而不是人物,这些小猪的形象和她小时候养猪的经历有关。
典婆婆“画”的歇后语两部分,画了100多遍。活泼生动的画风让她圈数不清。说到创作灵感,她奶奶能拿一半的军功章。"他们喜欢在龙门阵中使用由两部分组成的歇后语。"店婆婆告诉成都商报,现在网络语言盛行,这两句歇后语渐渐被遗忘。希望更多的人能用水墨画来“说话”来表达这两个歇后语。
水墨画开始流行
让歇后语“活下去”
“龅牙啃西瓜——条条大路通”,“瞎子卖布——胡说”,“刀打铁匠铺——不是地方”...在狄安婆婆的笔下,这些歇后语活灵活现,古色古香,意味深长。铁匠铺磨刀,街巷青砖黑瓦,路边摊旁“捧堂”(人多),都源于老成都的记忆,被佳能婆婆用毛笔绘声绘色地描绘出来。歇后语是这些场景中的通俗语言。它能说几句话,在当时被视为“博学多识”的象征。
这些有趣的水墨画让点婆很受欢迎,很多粉丝都想买她的画。然而,这些画是非卖品。她需要做的是在印象中用这些场景来表达歇后语的趣味,在今天的网络语言中打一条“出路”。
创意灵感
灵感来源于婆婆聊天
虽然典婆婆一直把自己包装成一个老女人,但其实是一个30岁的成都妹子,本名陈典。与喜欢逛太古里的同龄人不同,她更喜欢送仙桥,逛逛跳蚤市场。这些略显陈旧的生活方式,与她之前与祖母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老人在一起总喜欢“吹壳(聊天)”,她也成了忠实的倾听者。
东边父母矮西边,几个老太太挤在一起。他们不时用两句歇后语嘲讽几句,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每个人的肩膀都抖得像个球。”。陈典会默默挑出几个字,在朋友面前炫耀。
"听到这些由两部分组成的歇后语是亲切、有趣和准确的。"陈典说,正是这些聊天中的两部分歇后语激发了她的创作欲望。绘画时,歇后语成为创作的主题。
“王,将茶烧了,三观音来饮茶。后花园,三匹马,两个男生打一打。王婆婆骂,隔壁瓜说闲话。”这些叮当声是她张着嘴说的。2015年,陈典简简单单的做了一个自己的微信官方账号,取名为“典婆闲画”,上面定期刊登歇后语、太阳节等一些小画。
专心画画
将成都的印象融入绘画
从小在成都长大,繁华的街巷总会在创作主题中不自觉地出现。除了歇后语,陈典还会画很多民间画,有童年路边摊,年糕摊贩,麻辣大头菜,碎糖;当时街上也有打游戏的场景,比如“瞎子摸痰盂”“藏猫猫”。
陈典是左撇子,拿着毛笔,蘸着颜料,在宣纸上画几笔字,还有点水彩的味道。画中善良的曾祖母、调皮的孩子、精明的小贩,都是夸张的,他们的任务是“口述”歇后语两部分。
成都的生活经历成了取之不尽的物质银行,而郊区和农村的生活则给水墨增添了一些乡土气息。在她的画中,小猪与小号联系在一起,这些猪的形象来自它们小时候在家乡养猪的经历。据她介绍,她的外事办公室已经办了农场,暑假后她会回去帮忙。养这几百头猪是她的任务,猪成了她最喜欢的形象。
出版书籍
保护歇后语
从小学开始,陈典就喜欢画画,从水彩画到国画再到素描。多年来,绘画一直是她的爱好。然而,进入四川美术学院后,她选择了室内设计专业,然后去了英国伦敦艺术大学攻读室内设计研究生。回国后,她在北京的一家设计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国家大剧院为朋友画了一幅《王府井》的小品,开始重拾画笔。“我还是觉得国画好”。后来从设计总监的位置上辞职后,画画成了每天的必修课。
起初,她画的是一幅“立秋”、“立秋,失迷”的画,人物单薄,色彩淡雅。上传到朋友圈后,她赢得了家里亲戚朋友的很多好评。
“有中国风,有故事感。这些画很受欢迎,成为绘画的动力。”陈典说,很多水墨画都是零敲碎打画出来的,直到找到了歇后语的题材,创作灵感源源不断,画了一百多幅。"预计明年会出版一些书。"她说她不喜欢走画廊路线,漫天要价,被大金主一个人收藏。她更喜欢以印刷的形式传递这些绘画,这样年轻人就可以用这种简单的方式了解民间文化。(记者肖小槐)
标题:(要闻)水墨画“翻译”歇后语 成都“婆婆”走红网络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莆田新城网是福建莆田地区知名的本地城市生活门户网站,莆田新城网所著的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莆田新城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