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兼济桥、观桥头与南北河
本篇文章1367字,读完约3分钟
莆田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桥梁,如西宁桥、延寿桥、宁海桥,以及新桥、龙桥、潘达桥、吉吉桥等小桥,不仅增加了江南水乡的风景,而且极大地方便了城乡交通,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
季峻大桥位于莆田市南北两河之间。建于宋初,原名宁镇桥,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据记载,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兴化军政府从山区迁到莆田后,开始修建军管土城,在城外挖壕沟,开城门。北门位于宁镇桥的南端,叫宁镇门。城门外是一条东西走向的护城河(后称季峻河),宁镇桥成了北门外的护城河桥,是北门外人们进出城门的唯一场所。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兴化土城改建为砖城,重修宁镇桥。这座桥的名字一直沿用到1997年。
明朝成化二年(1466年),兴化知府郑跃疏浚城内河道,在壕沟中间挖了一个小西湖(一城之内用于灌溉和风水),设堰门,将下游的宁镇桥改建为石桥,改名为汴京桥。因为船和船可以在桥下通过,人可以在桥上生活,两者都有,所以得名。更名后的季峻桥上布满了亭子,亭子的南北是方三。南广场上的牌匾是:忠诚街;北广场上的牌匾是:寿康街;东方广场上的牌匾是:河南堤;西广场上的牌匾是:河北堤。桥上亭子高耸,桥下碧波荡漾。通过向东开放的桥梁,可以到达东水关门,连接城外的大河沟。在古代,人们把这条加宽的旧护城河叫做季翔河。河的两岸,绿树掩映,船在河中穿梭。它不仅呈现了水乡的自然景观,也是文人士大夫南北往来、出入兴化府城的重要交通通道,吉吉河两岸也成为农副产品的集散地。从明朝开始,本纪河两岸就有很多家庭建房定居,其中有很多士大夫的宫廷和祠堂,一入口、二入口、三入口、四入口,河两岸有一排排砖路长的高福院落。人们称北岸为北河,南岸为南河。南北两河成为人口密集、繁荣的地区。
明朝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十一月,倭寇攻陷兴化府城,全城损毁严重,汴京桥的广场、亭阁、石栏杆全部被毁。战争平息后,直到万历年间(1573~1619年),乡镇人才重修了两侧的工房、亭台、石栏。
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兴化知府山浩上任,新任知府特别重视一个政府的水利建设。不久后,他发现市内的小西湖淤塞严重,垃圾堆积如山,于是慷慨解囊,全面治理小西湖和季翔河的疏浚工作。汴纪河两岸遍植绿柳,美化环境,使河滨恢复昔日繁华。
桥的北侧叫官桥头。因为桥的北面有一个远眺,所以以关河桥命名。在古代,桥南建立了石庄城(后称北市)。数百年来,它自然形成了这座城市最繁荣的商业中心之一。河中大批船只从城外运来米、菜、鱼,在汴京桥附近的码头登陆。大量的商贩聚集在码头周围看货、买货,一片叫卖声、叫卖声、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这里商铺摊点比比皆是,人流如云,叫官桥头市场。有一首前辈的歌《并发夜市》:桥头开了个夜市,灯光下卖鲜鱼。月亮很迷人,但声音不如玉。这首诗描写的是桥边的夜市,生动而梦幻。
1957年,当地政府拨款重建边济桥,并在石庄市场旧址修建了北市场。汴京桥特别繁荣,比早年好。
20世纪70年代,人们用水泥板在季翔大桥东侧铺了一条河道,作为临时市场。(北市场改造成电影院)20世纪80年代,县文化中心在季峻桥西侧的河对岸建了一座办公楼。1997年,南北河旧城改建,汴京桥、汴京河连同两岸街区一起拆除,改建为大道大道和大型高楼,汴京河则成为大道下的下水道。
边吉大桥、边吉河、官桥头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黄)
标题:(文化)兼济桥、观桥头与南北河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莆田新城网是福建莆田地区知名的本地城市生活门户网站,莆田新城网所著的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莆田新城网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文化)莆田涵江明代姚廷□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