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郑氏三兄弟 入莆始祖在南湖创建闽地第一所学堂
本篇文章1606字,读完约4分钟
﹃从﹄开浦中学到方木的老照片
郑祠堂对联
莆田号称文学强国,与莆田郑氏始祖路征密不可分。他们在南湖山上建立了福建第一所学校,开创了莆田文化教育的先河,换取了“十室九书馆,半天龙门下”的局面。三先生在海滨开辟邹鲁,世人尊称他们为“三胡南先生”。
少数民族以国为姓或者是李煜的后代
昨天,记者来到荔城区新都镇浦坂村,这里是郑人的聚居地之一。在民居的门口,有“荥阳派燕”、“开普薛来”、“南湖实地”、“刘加坤坊”的门牌。这些匾额说明了郑的来历。
郑的姓氏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06年。姬静,周宣王人,将同父异母的弟弟姬友,隔在陕西省滑县西北部,取名郑,是历史上最早的郑。姬友也是中国郑氏的祖先。公元前375年,郑被韩国吞并,幸存者从此四散奔逃。他们的后代以国为姓,从此有了郑姓。因为郑姓起源于河南中部,聚集在荥阳,荥阳就成了郑姓的县名和堂名。
据史料记载,郑人也可能是南唐后主李煜的后代。李煜的儿子李被称为“郑王”。李煜失陷宋朝后,发布圣旨,要活捉李氏宗室。李和他的儿子元和藏在民间,他的后代以“郑”为他们的姓氏。所以郑人也可能来自南唐皇室。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郑家在河南大量南迁。公元307年,清远名门郑昭率师入闽,任福安、泉州、晋安太守。郑家尊称郑昭为入闽始祖。赵征
在莆田旅游的时候,热爱南湖胜景,就把祖先搬到这里葬了,这就是南湖郑家的由来。目前,濮地区的郑人分为三个谱系:西丰路征、浔阳郑庄和公桥正书,分布于
莆田260个自然村。莆田的郑氏宗族迁徙到全国各地,形成自己的派别,尤其是在广东和浙江,成为当地的一个家族。移居台湾的郑,现已成为台湾第十二姓。
南湖三先生开创莆田教育
莆田市南湖郑家委员会秘书长郑德金说,与莆田其他姓氏不同,郑家没有分支机构。莆田的郑人,无论是史书记载还是家谱考证,大多将三兄弟尊为入蒲之祖。现在后人都自称是南湖郑家。“只要看到‘南湖’二字,就能判断这个家一定姓郑。”郑德金说。
莆田的郑氏家族起源于郑昭的后裔,郑昭的十七孙路征、郑庄、郑舒在南湖山上创办了福建省第一所学校虎山书院,并开始讲学培训子女,开创了莆田教育的先河。莆田的文风因此更加繁荣,出现了许多书院。历经唐宋,终于产生了“十室九书馆,龙门半天”的局面。因为三先生是莆田文学的一个大国,是海滨邹鲁的一个开拓者,所以世人尊为“三南湖先生”。唐真元三年(787年),唐高宗为了显示三先生的伟大学术事业,捐金修建了一座名为“师从之学”的木坊。
" '太傅家响',是路征,后面一定是'南湖世泽长' "郑德金说,路征是太府卿的官员,所以他的绰号是太府卿。此外,还有“家旷家响,南湖师泽长”,“别驾家响,南湖师泽长”。郑德金说,在进入南湖郑委员之前,他并不知道三先生是哪一位。后来,他在家里的对联证实了他是郑庄的后代,因为郑庄被戏称为“甲匡”,而郑叔以前是常州别家,其代号为“别家”。
楹联和叔伯在世间常被混淆
“扶贫,求四十万石,文史加二百章。”莆田的郑家有这样一副对联,讲的是一对叔侄的故事。而这一对郑樵大叔和郑樵经常被别人混淆和误认。两人都是宋代人,其中郑樵是历史学家,郑樵是顶尖学者。
上联讲述了郑樵的故事。惜春八年(1181年),和朱被选为昌平官员。他在怀东上任的时候,恰逢怀东大饥荒。他向穷人要了40万石,所有的人都感激他。郑樵当官时,减轻了古田的重税,前往义仓河,以解民力,安抚百姓。他死后,朝廷赐姓,以忠为追。
下联故事是郑樵的故事。郑樵的一生充满了传奇。16岁时,父亲在苏州去世。郑樵在岳王台安葬了父亲后,在台下盖了一间小屋,边看边守墓,谢绝人事。当时,郑樵的知识是首屈一指的。他写的《同治》与唐的《通典》、马端霖的《通考》并称“三通”,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必读之书。后来,他在甲匡山建了三座草堂,这就是著名的“甲匡草堂”。到目前为止,韩江新县的“家旷草堂”已经成为一个旅游景点。(记者陈小芳·李卫强文字/地图)
标题:(文化)郑氏三兄弟 入莆始祖在南湖创建闽地第一所学堂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莆田新城网是福建莆田地区知名的本地城市生活门户网站,莆田新城网所著的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莆田新城网将予以删除。
下一篇:(文化)九鲤湖祈梦传奇之隐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