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浙大否认研发“隐身衣”:技术上暂时没法做出
本篇文章2639字,读完约7分钟
最近网上贴出一个视频,说国内某大学研发了“隐身衣”,有网友称该大学是浙江大学。
网上视频显示,一位老人展开一块“塑料布”,下身“消失”了。
老人收起隐形衣后,身体又出现了。昨天浙大专家认为视频是后期合成。图片/微信“铁血360”视频截图
一个老人拿着一块塑料布,面对着摄像机,展开并举在头上。图中老人“消失”了,只留下背景中的花草树木。
这几天,一个以“爷爷瞬间消失”为主题的视频引起了网络关注。在转发这条消息时,多家自媒体微信公众号表示,浙大已经成功研发出国产“量子隐身衣”,可以类似于魔法功能的“隐形”。
昨日,新京报记者从浙大证实,虽然隐身技术的研究早在多年前就开始了,但网上传播的所谓“研究成果”与浙大无关。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隐身技术专家马云贵表示,隐身技术目前在理论上完全可行,但在具体实践中仍有很多困难,尤其是民用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质疑国产“量子隐身衣”
镜头前,一个穿着普通衣服,面带微笑的老人,右手拿着一块“塑料布”,从花木上走下来。然后,老人抖掉“塑料布”,慢慢地把它举向头顶。随着“塑料布”的兴起,老人逐渐“消失”了,只留下一只手抓着“塑料布”的边缘,仍然“悬”在半个空.里
这样的视频最近引起了广泛关注,“爷爷瞬间消失”迅速成为网络上的热门词汇。新京报记者注意到,很多微博和微信官方号在转载中声称老人的手不是“塑料布”,而是国产的“量子隐身衣”,可以实现人体隐身功能,是浙大研发的“重大技术突破”。
然而,怀疑的声音随之而来。有人说网上传输的视频可能是拼接的,不是“看不见”。同时在视频中,“有的叶子抖有的不动”就是证据。一位从事视频制作的业内人士告诉新京报记者,从画面效果来看,这段视频应该是用关键技术剪辑的。具体拍摄过程如下:先拍一段无人空镜,然后老人拿着蓝或绿的布拍一次,再把两个视频合在一起,然后把蓝或绿的布剪掉。“视频的亮点是地图的定位点。这种技术在影视后期制作中非常常见。”
新京报记者发现,早在三年前,就有外国网友上传类似视频。然而视频最终还是曝光了,所谓的“隐身衣”其实是一块绿布,是后期合成制作的。
现有技术不足以开发“隐身衣”
昨天,浙江大学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新京报记者,国内“量子隐形斗篷”的消息在网上出现后,他曾请大学里隐身技术领域的专家进行验证,得到的回应是“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学术界没有这方面的文献和讨论”。
隐身技术专家、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马云贵向新京报记者证实,浙江大学从未研发出国产“量子隐身衣”,更不用说制作视频发布了,就连“量子隐身衣”本身也是个伪概念。它表示,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不可能生产出在线视频中的“隐身衣”。看完视频,马云贵也表示自己更倾向于说“后合成”。
据上述浙大工作人员介绍,网上视频之所以被戏称为“浙大出品”,与浙大一直在做的隐身技术研究有关。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2013年10月,浙江大学陈洪生研究团队在权威科学期刊《自然通信》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可见光波段大型物体的隐身——电磁波的机理——隐身衣》的论文。但当时媒体报道称,这种“隐身”技术的原理是通过吸收电磁波,将反射的电磁波降到最低。项目组曾表示,由于材料参数苛刻、便携性不足等技术瓶颈,制造隐身衣非常困难。
■对话
马云贵,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隐身衣”理论上可行,技术上困难
马云贵,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新型电光电磁调制技术、人工电光电磁材料和器件等领域的研究,也是国内较早关注隐身技术的一批研究人员。马云贵告诉新京报记者,“隐身衣”目前在理论上是完全可行的,但在具体实践中还有很多困难,尤其是民用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技术上讲,没有办法制造‘隐形斗篷’。”
新京报:“量子隐身衣”这个概念真的存在吗?
马云贵:学术界没有“量子隐身衣”的概念,但有“隐身衣”的概念,这是一个涉及光学、电磁学、数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课题。
新京报:那么网上发布的“隐身衣”真实性如何?
马云贵:这不可能。技术上没有办法达到这个效果。看了一些语录,比较喜欢键控技术做的视频。
新京报:隐形怎么定义?
马云贵:正常情况下,人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表面会散射光。如果光线能绕过人,由前向后转,然后完全恢复入射光状态,就达到了“隐身”的效果。比如水滴直接落在玻璃球上面,水滴就在表面散开,绕着球面转,在下半部汇合后继续直线下落。如果能让光线像完美曲线一样转向,就能实现“隐身”。
新京报:科研和日常生活对“隐形”的定义是否一致?
马云贵:严格来说,科学研究中“隐身衣”或“隐身衣”的定义与日常生活中的定义是一样的,是指光线可以完美地绕过物体,继续直线传播,从而实现“隐身”。但是在科研领域,隐形的概念会更广。比如有“不可见”这个概念,意思是反射回波检测不到,但不代表“光线转得完美”。
新京报:为什么要研究隐身衣的技术?
马云贵:科研一般有两个驱动力,一个是科学价值驱动,一个是实际应用驱动。隐身衣技术目前主要由科学驱动,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有望在未来产生颠覆性的应用。在这一领域,国内外的研究几乎是同步的,挑战也是共同的。
“要实现民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新京报:隐形斗篷的研究有什么进展?
马云贵:最近我们有了新的进展,可以让金属“隐形”。比如通过安检时,电磁感应探测器无法有效检测。
关于“隐身衣”,理论上完全可行,相关的数学模型和方案早已存在。关键是能不能做出来,有没有办法把理论变成解决方案。这一块还是蛮有挑战性的。
新京报:研究的主要难点在哪里?
马云贵:目前可以在局部实验中验证该技术的可行性,比如在一定频率或者一定角度范围内可以实现隐身,但是不能像“隐身衣”那样全面做到。
主要是因为光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物理量,要满足它的隐身需求非常具有挑战性。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说的“隐身衣”其实指的是可见光中的隐身,但根据波段不同,光可以分为红外光、微波等等,这些都需要研究。
新京报:隐身衣未来的应用场景是怎样的?
马云贵:主要集中在国防领域。目前“隐身飞机”的原理是机身吸收所有电磁波或反射到其他地方,雷达无法探测到。如果能实现“隐身斗篷”这样的技术,让电磁波直接绕过飞行器,那么就能达到更好的隐身效果。
新京报:那么隐身衣进入生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马云贵:是的,“隐身衣”离民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有隐身技术的应用仍在军事上。民用还处于科研的概念阶段,还没有直接应用。(记者王伟)
标题:(要闻)浙大否认研发“隐身衣”:技术上暂时没法做出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莆田新城网是福建莆田地区知名的本地城市生活门户网站,莆田新城网所著的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莆田新城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