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特稿:从长城站到罗斯海新站——中国前35次南极考察回眸
本篇文章2130字,读完约5分钟
新华社《雪龙2》10月23日特稿:从长城站到罗斯海新站——中国首批35次南极考察回顾
新华社记者刘石平
10月22日,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队107名队员从上海出发,乘坐“雪龙”破冰船进行极地探险,前往南极大陆。这次,“雪龙”有了新的合作伙伴——“雪龙2号”,中国第一艘自行建造的极地科研破冰船,15日从深圳进行了南极首航。
从1984年第一次南极考察开始,35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考察队员奔赴最远的南方,从“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贡献”到“了解南极,保护南极,利用南极”;从“向阳红10号”科研船南极首航到“雪龙”号和“雪龙2号”破冰船“双龙探极”;从第一面飘扬在南极空的五星红旗,到正在南极冰盖上建造的空间站...中国已经进入极地探险大国行列,正在向强国迈进。
10月22日,“雪龙2号”在太平洋航行。新华社记者刘石平照片
遥远的存在:研究站建在南极洲
1984年12月30日是中国南极考察史上的重要一天。这一天,中国首次在南极洲插上五星红旗。
”队员们欢呼着,唱着,激动的心情难以用语言表达。几代人的梦想在这一刻变成了现实,怎么能不让人感到激动和激动!”第一次南极考察队队长郭坤回忆说。
停在南极中山站附近的“雪龙”(2018年12月4日拍摄)。新华社记者刘石平照片
一个多月后,中国首个南极研究站——西南极洲南极圈外长城站顺利建成,拉开了中国南极研究站建设的序幕;1989年2月,中国第一个研究站中山站在东南极洲拉斯曼山上的南极圈建成。
“选择在中山站建站,除了在这里进行多学科的南极考察和研究,还可以进入广阔的南极内陆。”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秦魏·贾说。
2009年,中国第25支南极考察队在海拉尔A地区建成中国首个内陆南极研究站昆仑站,实现了中国南极科学研究从南极大陆边缘向内陆的战略跨越。
5年后,中山站与昆仑站之间的泰山站建成,魏福海成为泰山站第一任站长。
“长城站建成时,队员们跳进冰冷刺骨的海水里,建造了一个登陆码头。这幅感人的画面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已经是第36次南极考察队副队长的魏福海说,南极前辈们感人的故事激励着年轻一代不顾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现在,中国第五个南极研究站——罗斯海新站正在建设中。
10月22日,“雪龙2号”在太平洋航行。新华社记者刘石平照片
艰难的旅程:“海陆空”装备的科学考察
“十四年前,冰原队成功登顶冰穹A,冰原顶端响起国歌,五星红旗迎风飘扬。那一刻,挑战极限的激情,梦想成真的兴奋,让人感到兴奋。”中国极地研究所副所长孙波说。
“老南极”参加第一次南极考察并仍在南极考察途中的成员吴林告诉记者,由于南极考察充满了危险,在第一次南极考察之前,考察队特意准备了15个黑色拉链袋来装遗体。“我和队友把他们抬上船。我把我仅有的500块钱给了恋爱中的女朋友,悄悄签了《生死簿》。”
在第一次南极考察中,科研船“向阳红10号”第一次穿越“魔鬼西风带”,与风浪搏斗了7天7夜,让吴林知道了“风浪”是什么意思。
第五次南极考察队第一次去南极东部建造中山站时,“极地”防冰船上的考察队员也经历了9次死亡:进入“魔鬼西风带”时,大浪势不可挡,万吨级的船像小船一样,被海浪抛来抛去;在南极冰区航行时,防冰船被冰击昏,随后被困在达卡雷冰川一个巨大的冰崩中。
10月22日,“雪龙2号”在太平洋航行。新华社记者刘石平照片
1994年,“雪龙”破冰船开始承担极地考察的重要任务,至今已完成22次南极考察。其中,在第30次南极考察期间,“雪龙”号成功营救了被困在俄罗斯“肖卡尔斯基院士”号上的52名乘客,很好地完成了国际救援任务。
“南极考察队现在得到了‘陆地和海洋空'’的全面援助,不仅有极地考察破冰船和内陆舰队,还有固定翼飞机‘雪鹰601’。”中国极地研究所所长杨惠根说。
惊奇发现:科学研究结出果实
“回顾35次南极探险,我们爬上了南极,爬到了冰穹A的顶端,我国的南极事业进入了立体考察时代。在南极地区进行系统的多学科调查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科研成果。”杨惠根说。
“去前线承担任务,吃别人吃不到的苦,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是我对南极冰川学研究的信念。”经历过10次南极探险的孙波在第一次谈到攀登冰穹A时说道。
通过冰雷达对冰盖结构的精细探测,揭示了南极冰盖的起源和演变过程。孙波发现冰穹A是南极冰盖的一个重要来源,并将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上。
雪龙在南极中山站附近的海冰上卸货(2018年12月4日拍摄)。新华社记者刘石平照片
就南极陆基研究而言,35年来,我国开展了大量涉及国际南极科学研究前沿的项目,取得了显著进展。秦大河南极冰雪环境研究、普里茨格罗夫构造演化研究、南极陨石回收研究等都取得了世界级的科学成就。
南大洋研究在某些领域也进入了国际前沿,如南极磷虾的基础生物学研究,解决了困扰国际学术界多年的磷虾年龄判定问题;普利策湾及其北部地区的水团和环流研究为国际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我国极地科学基础研究已确定了极地冰盖不稳定性和海平面变化、南大洋环流变化及其全球效应等6个重点领域。预计随着“双龙探索”的开展,中国科学家将在这些领域的创新研究中取得新的突破,为南极的认识、保护和利用做出新的贡献。
标题:(要闻)特稿:从长城站到罗斯海新站——中国前35次南极考察回眸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莆田新城网是福建莆田地区知名的本地城市生活门户网站,莆田新城网所著的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莆田新城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