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把解决科学问题作为第一目标
本篇文章2539字,读完约6分钟
在一年一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中,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是最看重原创性和科学价值的奖项。因为高标准、严评价,这个奖项多次失之交臂。
在2019年国家科技奖中,“高效手性螺环催化剂的发现”获得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在296个三等奖获奖项目中排名第一。
第一位获奖者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教授周齐林。
前不久,记者赶到南开大学,当面采访了他。
“如果采用所有新的手性合成工艺,不仅可以节约资源,而且可以大大减少环境污染”
2011年7月12日出版的国际权威化学期刊《德国应用化学》发表了周齐林研究小组的研究成果,并以中国长城为杂志封面拍照。
“本文是关于我们设计合成的一种新型手性螺环铱催化剂,它在酮的不对称催化加氢反应中表现出超高的活性,催化剂的转化率达到455万。在此之前,文献报道的最高活性手性催化剂的转化率为240万。”62岁的周齐林温柔体贴,他不着急。“当杂志让我做封面时,我选择了一张张长城的照片。中国人不能说长城不是英雄,我们终于爬到了长城的顶端。”
时至今日,没有人能打破455万个换算数的世界纪录。
“所谓‘手性’是指两种结构或物质互为镜像,但不能重叠。”周齐林立即打了个比方。“就像我们的右手和左手。他们看起来完全一样,但他们是不同的。它们可以重叠,但不能重叠。手性现象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从宏观星云到微观化学分子都有。”
就拿手性分子来说,虽然很差,但是性质很不一样。
据周齐林称,手性药物占目前市场上药物的50%以上。按照传统技术,手性药物是左手分子和右手分子的混合物,然后试图将它们分开。“如果采用所有新的手性合成工艺,不仅可以节约资源,还可以大大减少环境污染。”
"最好的催化剂必须符合4个标准."周齐林说,首先,它具有良好的选择性;第二,效率要高;三是通用性好,适用范围广;第四,可修饰性强,即能创造新的催化剂。“一般来说,只要满足选择性好、合成效率高的手性催化剂,就是理想的催化剂。要右旋分子就产生右旋分子,要左旋分子就产生左旋分子,而且效率高,没有副反应。”
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课题组发现了一种全新的手性螺环配体骨架,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一系列选择性好、效率高、适应性强的手性螺环催化剂,不仅引领了全球手性催化的研究,而且广泛应用于医药等领域,被国际同行誉为“周催化剂”。
“如果发表论文和科学发现有矛盾,我当然选择后者。”
人生是一件大事。周齐林一生的大事是研究手性催化剂。
1978年,他结束了整天与水稻等作物打交道的“知青”生涯,考入兰州大学化学系成为化学系附中;
1987年获得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博士学位后,先后在华东理工大学、德国、瑞士和美国从事博士后研究,1996年回到华东理工大学任教;
1999年,周齐林被教育部聘为首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调任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带领自己的研究团队开始了手性螺环催化剂研究的漫漫征程。
“周先生很少着急,也从来没有因为实验进展缓慢而批评过我们。”2000年在周齐林读研究生、现任南开大学化学学院院长的朱守非告诉记者,他刚刚被聘为长江学者,是南开的一名新员工,这引起了很多关注,也面临着巨大的科研压力。“那些年,研究团队没有发任何文章,甚至当我们还是学生的时候,我们就感到有压力。”
尽管如此,周齐林仍然显得若无其事。"他从不向学生传递压力,而是让我们心平气和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朱守非对此深受感动。“后来当了老师,才发现做这个太值钱了。”
“真正做好一件事需要很多时间和精力。有些人其实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比如做分子,却做到了极致。”周齐林说,做研究一定不能焦虑,越焦虑,压力越大,越害怕做原创和长期的研究。
发论文和做研究有冲突怎么办?
“搞研究,一定要以‘解决科学问题’为第一目标,一定不能选择好论文的方向。”周齐林毫不犹豫地回答,“如果发表论文和科学发现之间有矛盾,我当然选择后者。”
走进周齐林的办公室,一排高高的文件柜特别显眼,里面放满了研究生的实验记录,从学生名字到记录。
为什么学生毕业都走了还保留实验记录?
“一个是方便别人借用和参考,一个是存疑时查看和核对。”周齐林笑着说,科学研究不能马虎,必须严谨细致,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高校做科研最重要的是教学生”
凭借在手性催化剂领域的杰出贡献,周齐林于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并获得了2018年被称为“中国诺贝尔奖”的未来科学奖。
面对突如其来的名声和光环,周齐林一如既往地保持冷静。作为大学教授,他最看重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
“想一想,为什么要在高校搞科研?”周齐林不止一次与年轻同事讨论过这个问题。
他的回答是:高校做科研最重要的目的是教书育人,最重要的产品是培养学生。"我们以教育为目的进行科学研究,培养创新人才."
为了让学生集中精力做研究,周齐林尽可能提高他们的生活津贴,并阻止他们在外面做其他事情;为了营造一个舒适的研究环境,他率先改造了实验室,不仅安装了通风柜,还用铝合金代替了木材,使控制台光洁;他从不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敦促他们快速生成数据,尽早发表论文,但让他们“遵守规则,练习技能”...
当然,这不是让学生墨守成规。他很少给出结论性的东西,而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
"学习中最重要的是独立思考。"他经常提醒学生,做研究是为了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没有独立思考,没有对所谓的原理和定理的质疑,就做不出新的东西。
王立新老师在周齐林课题组工作了20多年。他说:“周老师从来没有教过学生怎么让学生去做,而是用言传身教。”
王立新告诉记者,从1999年到现在,周先生每天都很早来到办公室。下班后他先吃饼干垫肚子,然后继续工作,晚上八九点回家吃饭。“而且他周六和学生讨论工作,上午讨论实验,下午开小组会议。如果周先生出差某地,周六回来,一般会带着行李箱去实验室参加小组会议。”
石。现在周齐林已经培养了70多名博士和硕士,其中大部分在国内外著名的大学、研究机构和制药公司工作,成为单位科研骨干。
“其实我最好的科研成果就是培养了很多人。这是我们这些做教育的人最大的收获,也是最欣慰的地方。”周齐林说。
人民日报(2020年1月13日第19版)
标题:(要闻)把解决科学问题作为第一目标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莆田新城网是福建莆田地区知名的本地城市生活门户网站,莆田新城网所著的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莆田新城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