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我们需要怎样的人工智能新教材
本篇文章1168字,读完约3分钟
[新闻随笔]
近日,国家教科书委员会发布了《国家教科书建设规划(2019-2022)》。关于高校教材建设,国家教科书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表示,将适应新形势,瞄准国家战略需要,集中力量编写一批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网络空安全、环境科学、海洋科学、能源科学等领域的新教材。
近年来,随着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高校也加快了新学科、新专业的建设。比如人工智能专业2018年被列为新批准的本科专业,全国35所高校获批建设;近10年来,新成立的情报科学与技术类院校数量基本为2~3所,但近两年有较大增长。据统计,2017年全国有19所高校增设了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2018年增至96所。新专业建设也对教材、课程、师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
目前缺乏统一的教材是人工智能等新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核心教材的编写有利于高校教学的组织,保证了新开设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但是,为了培养不同特色的人才,形成各个学校人才培养的特色,更需要落实和扩大学校的自主权。该校专业教师结合办学条件和人才培养要求,依托核心教材,编写校本教材,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目前,高校正在探索人工智能等新专业的建设。客观来说,部分学校新专业建设理念大于本质,学生专业教育存在碎片化、低水平重复等问题;有的学校把分散到不同学科,似乎与新专业相关的课程拼凑起来,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针对这些情况,需要确定核心课程,编写核心教材,这关系到新专业基本质量标准的确定。
但需要注意的是,要培养工业发展所需的人才,首先要推动产学结合,不能指望只通过书本和课堂教育就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一方面,在课程建设和教材编写中,要引入企业的力量,参与其中;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不能照本宣科,而应该结合行业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创新教学方法,结合应用场景进行教学。
其次,这些新领域的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教材编写难免滞后。所以核心教材只能介绍最基础的理论和技术。教师要结合行业最新发展进行教学,必须有“校本化”的统一教材的过程。国内有很多大学引进的国际教材。但是很少有国际教材是统一编写的,由大学教授自己编写,出版社出版,然后由大学师生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这种教材编选机制既鼓励教材编写者和出版者吸引读者选择高质量的内容,又体现了学校的自主性。
值得强调的是,教材编写的最终目的应该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我国高校教师乐于编写教材,但许多人的主要目的是完成出版图书索引,以此来评价职称和申请人才计划。所以有些教材存在拼凑、低水平重复等问题。这背离了育人目标,也反映了一些高校不重视本科教育教学的现实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就很难关注教材编写的质量。即使编好教材,由于教师对教育教学投入不足,也很难用好教材。
(作者: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标题:(要闻)我们需要怎样的人工智能新教材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莆田新城网是福建莆田地区知名的本地城市生活门户网站,莆田新城网所著的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莆田新城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