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给大脑“充电”前,先得确定“硬件”是否匹配
本篇文章1451字,读完约4分钟
想不直?大脑累了怎么办?可以像手机一样给大脑充电吗?尽管这听起来像科幻小说中的一个奇怪理论,但认知神经科学家正在认真讨论这一想法的可行性——经颅电刺激技术为大脑“充电”正在研究领域出现。
经颅电刺激可以通过外部电源和放置在头皮表面的电极对人脑施加微弱的直流电、交流电或随机强度的电刺激。最大电流强度通常为1-2 mA,单次刺激时间一般小于30分钟。
我国科学家通过研究论证了预刺激评估的必要性,并建立了易于使用的预刺激筛选流程,有助于推动经颅电刺激的标准化进程,防止经颅电刺激的滥用。这篇研究论文最近发表在《高级科学》杂志的封底上。
或者以“隔山斗牛”的方式发挥作用
据相关论文介绍,经颅电刺激是一种无创神经刺激技术,通过电极向特定脑区施加特定的低强度电流,达到调节大脑皮层神经活动的目的。研究表明,经颅电刺激可以调节脑损伤的恢复,调节情绪,增强认知能力。
那么,经颅电刺激是如何工作的呢?
“在经颅电刺激技术发展之初,有一些简单粗暴的假设。例如,正刺激可以增加电极皮层下的兴奋性,改善相应的认知功能,而负刺激可以降低电极皮层下的兴奋性,降低相应的认知功能。早期对经颅电刺激的研究通常侧重于运动皮层和运动功能,结果基本支持这一假设。但是,当人们对更高的皮层区域施加电刺激时,这种假设有时成立,有时不成立,难以琢磨。”该论文的第一作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研究员杨立庄说。
随着对脑功能网络的研究,人们认识到认知功能依赖于神经网络的合作,而不是局部神经。所以,电刺激的效果可能是通过“隔山打牛”来实现的。
“我们之前的研究发现,通过电刺激降低对成瘾物质的渴求主要是由于调节前额叶皮层和海马旁回之间的功能耦合。现在,该领域的大多数研究人员已经开始抛弃简单粗暴的局部皮层兴奋性变化假说,转而拥抱电刺激效应的网络机制假说。”杨丽庄说。
电刺激的效果似乎因人而异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经颅电刺激的效果存在巨大的个体差异。
杨丽庄等人在论文中对此进行了描述:“神经刺激技术,尤其是经颅直流电刺激,因其潜在的临床价值和低廉的成本而变得非常流行。尽管经颅DC刺激易于操作,但不容易获得一致的结果,因为不同人之间的效果有显著差异。”
“我们招募了一组健康的年轻人参与研究,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计算他们的脑功能偏侧化,即左右颞顶关节(tpj)在社会认知活动中的激活不对称性,并收集了参与者在左颞顶关节刺激、右颞顶关节刺激和虚假刺激三种情况下的社会认知功能任务。”杨丽庄说道。
结果表明,对于某些人来说,电刺激是“蜜糖”,会显著提高其任务绩效;对另一些人来说,电刺激是“砒霜”,会降低他们的任务绩效。
如果刺激效果只有正效应和无效应两种,那么这项技术还是安全的。但是,如果刺激效应也包含负面效应,甚至是副作用,那么人们就要三思了。
"然而,许多研究者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杨丽庄说,学术文献充满实证;大众媒体也在推波助澜,夸大电刺激的作用;很多没有研究资质的公司都在卖经颅电刺激技术的相关治疗方案;人们甚至可以在网上找到一个专门的网站来学习如何自制经颅电刺激设备。
2014年,神经科学权威期刊《神经元》(Neuron)发表了一篇文章,呼吁研究界关注经颅电刺激的潜在滥用和伦理风险。研究人员、商业组织和个人应该意识到,你的蜂蜜可能是另一种砷,使用新技术时,风险评估永远是第一件事。
“我们认为,刺激前筛查可以提前评估个体是否适合经颅电刺激,这是经颅电刺激应用标准化的必要组成部分。”杨丽庄说。(记者马爱萍)
标题:(要闻)给大脑“充电”前,先得确定“硬件”是否匹配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莆田新城网是福建莆田地区知名的本地城市生活门户网站,莆田新城网所著的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莆田新城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