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春困”不是病,却可能真会“要命”
本篇文章1647字,读完约4分钟
气温回暖,百花齐放。当人们享受春天的阳光时,他们也开始感到困倦、虚弱和无法振作精神。“春天困,秋天缺夏天午睡,冬天几个月睡不着”,“春天困”已经悄然来临。
“春困”的原因是什么?是一种疾病的表现吗?春季嗜睡的严重表现会带来什么危害?如何预防春困以及春困可能引发的疾病?带着这些疑问,《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清华大学长庚纪念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睡眠医学中心副主任医师尹。
生物钟的调整滞后于季节变化
“‘春困’通常发生在早春。主要是人体的生物钟没有按照昼夜的季节交替进行调整。总之春天光照时间增加,太阳早早把人从睡梦中叫醒。但是身体的生物钟并没有达到‘醒来’的时间点,自然会感到困倦和疲惫。”尹对说道。
“人体生物钟主要受两个因素影响,一个是基因等外界因素,另一个是光线、饮食、行为等外界因素。其中,光是主要的外部因素。”尹解释说,褪黑素是人体最强的生物钟信号,阳光照射是调节褪黑素分泌节律的主要途径。
这种能使黑素细胞发光的胺激素,能缩短入睡和觉醒的时间,提高睡眠质量,因此具有很强的调节时差的作用。尹指出,人体内的褪黑激素水平通常在凌晨2-3点达到高峰,使人入睡;凌晨4-5点停止分泌;6-7点以后,残留的褪黑素被身体代谢,不再发挥作用,身体才真正清醒过来。春天来了,黎明越来越早,这是大自然催人醒来的信号。但是体内还是有一定量的褪黑素残留,让人昏昏欲睡。当然,光线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褪黑素的分泌,使人逐渐将生物钟调整到一种“天人相应”的状态。
“这种调整机制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春眠’现象。”尹对说道。
除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始需求外,还有许多辅助因素在起作用。尹介绍说,运动量、体温、睡眠结构等都会有影响。
活动是驱动睡眠的重要因素。白天活动越多,越需要充足的高质量睡眠。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也是古代以农耕经济为主的人更容易“春困”的原因。
再者,冬春过渡季节,由于生物钟调节滞后于昼夜时间的变化,睡眠结构紊乱,深度睡眠时间有所减少;此外,血清素、可的松等兴奋性性激素水平在早晨仍处于较低水平,都成为“春困”的帮凶。
值得注意的是,网上流行一种说法,春眠是由于大脑缺氧缺血所致。对此,尹表示,目前没有明确的科学依据。“一旦大脑缺氧缺血,就会通过增加呼吸频率、深度和心率来调节,使身体处于警戒状态,但不太可能犯困”。
心脑血管疾病的安全隐患和风险
俗话说“春困不是病,犯困是致命的”,那么严重的春困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吗?
“严格来说,‘春困’不是病,而是人体自身适应自然的过程,通常对身体没有伤害。但春眠可能诱发交通事故,可能增加老年人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尹告诉记者。
“春困”引发的交通事故在国内屡见不鲜。国际上有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调查,发现实行夏令时后的周一事故率明显上升,研究人员将其归因于嗜睡和嗜睡。
4月6日,重庆市南岸区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三辆车因睡眠不足相撞。交警提醒大多数司机疲劳驾驶和酒后驾驶一样有害。随着近期气温上升,驾驶员在驾驶时容易出现“春眠”,导致判断力下降、反应迟钝、误操作增多等问题,容易引发道路交通事故。所以,春天开车的时候,要保持足够的睡眠,连续开车时间不宜过长。当疲劳袭来时,你不妨停下来休息一下,以防发生事故。
在疾病方面,尹强调,老年人的昼夜节律不如年轻人,对随季节变化的昼夜节律时钟的调节不太敏感,更容易受到干扰,可能影响心脑血管疾病的代谢功能,增加相关疾病的风险。
怎样才能降低“春眠”的程度?
"调节生物钟,光可以起主要作用."尹建议春天的早晨应该多晒太阳。此时蓝光占阳光的比例相对较高,可以促进人体内血清素等兴奋性激素的分泌,抑制褪黑素,保持大脑清醒;还要保证作息时间规律,尽量不要睡懒觉或者熬夜,即使偶尔睡懒觉,第二天早上也不要睡懒觉,这样大脑肯定能接收到“白天”和“晚上”的信号。
"还有许多因素调节生物节律,如饮食和行为."尹说:“不要把‘春困’当作小事,要注意它,尽量避免它的潜在风险。”
(实习记者余子月)
标题:(养生)“春困”不是病,却可能真会“要命”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莆田新城网是福建莆田地区知名的本地城市生活门户网站,莆田新城网所著的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莆田新城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