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仙游东极的三个“第一”
本篇文章1354字,读完约3分钟
“东极”一词来源于《甘龙仙游县志》,泛指木兰溪下游东南河谷盆地的盖圩和焦圩两镇,用于治理向天里。县志:“香天利是城东极,与莆田接壤,齐贤(木兰溪)至鱼潭会水很深,有山有石,渡河,是进城的门户。土地干燥多沙,甘蔗园的橘林十分之九。每当微霜初落,树叶满地,田翔就有一个仙潭村(现属盖尾镇管辖),位于与莆田接壤的木兰溪下游最后一个水口,被誉为仙游的“东方门户”。仙潭,原名幽潭,又名玉潭、玉潭埠,是古代兴化县至仙游县的必经要道,历来是兵家咽喉。
木兰溪(又名楠溪江、兰溪、咸宜)第一潭,是莆仙人的母亲河。发源于西苑,惠永春、德化的河流流经鹿鸣湖、虎啸潭、南桥、金凤桥、石马桥、沙苑(汕尾村)、鱼潭,然后流出莱西、莆田、木兰北,进入三江口入海
鱼坛是一个史诗般的地方。福建巡抚谭纶(1520-1577年,江西宜黄县谭芳人)和少保戚继光指挥日本侵略者入侵仙游第一大本营。今年11月中旬,敌人入侵领土时,仙游军民奋力抵抗。在这个关键时刻,戚继光和谭纶率领魔兵到达田翔石马和鱼潭地区,抓住要点,与顽固的敌人作战。当时,谭俊驻扎在鱼坛,琦君驻扎在沙源。经过几场血战,他终于在围城中击败了敌人,取得了胜利。
第一座山仙潭村有一座鹰飞山,海拔680米。山南麓的石壁上留有明代摩崖石刻。这块石头高3米,宽2.2米,厚2米。它朝南,正面刻有“第一山”三个楷书字。字径70 cm见方。笔锋浑厚,简洁大方。左上右下分别是“鹰飞山,是莆田第一座进入仙游的山。据说在古代,棒头到仙潭一带是海。然而鹰飞山下的水深,缓慢而平静,像是天然的避风港。来来往往的船只大多避开风雨,所以被称为“第一山”,雕石为志。雕刻师廖云龙,明朝嘉靖二年(1523年)进士,官至浔阳(今江西九江市)知府。
第一柱立于第一山之下,卧于木兰河急流之中。羊年初冬,一场暴雨冲走了浸在急流中的一块大石头上的泥沙,然后水中的礁石露出了本来面目。一个常年在渔潭水域打渔的渔民,偶然发现了岩石上的铭文“神仙柱”,左边是“小藻盘经”,左边是“道光辛丑(1841)年”,于是周围的村民纷纷前来查看。阎军,住在汕尾,是我认识的一个当地的文史爱好者。他通常喜欢在附近搜索。当他听到这个消息,看到石雕时,他欣喜若狂。他马上买了一瓶油漆,雇了一个竹筏,亲自把石头上的字洗了,抹上深红色,把图片发给我。元旦过后,我循着小道来到鱼坛,在颜俊的陪同下目睹了这件石雕,可惜那天早上没有看到来往的渔船,只好挠脚趾。两个人站在大堤上,从另一边看着大火。只见光秃秃的岩石,溪水潺潺,虽然中间有水,但“神仙支柱”四个字却让人印象深刻。
刻盘主经书的人是谁?当时只听说他和刘(1822-1879),同城人,同年作战。最后,我们在《莆田名人志》中找到了关于该刻家的线索,并通过走访刘的出生地李鸥(胶尾镇胡寨村),证实潘和刘是同年的同班同学。潘出生在30英里外的(郊区的长安村)。他是清朝(1796-1868,字玉德,黄埔号)清官潘伟春的侄子,道光二十四年成为第一秀才,师从鄞县知县和仙游进士书院。潘和刘都是潘伟春教的,后来刘是学者。由此可以证明,道光辛丑年(1841年)的潘不过是个二十出头的书生。他是如此大胆和傲慢,并指出他也是一个有才华和非凡的愤怒的卓立青年,否则他的话会被村民夷为平地。(游新华涂/文)
标题:(文化)仙游东极的三个“第一”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莆田新城网是福建莆田地区知名的本地城市生活门户网站,莆田新城网所著的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莆田新城网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文化)枫亭元宵游灯习俗小考
下一篇:(文化)仙游“大鼓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