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莆田新城网”,在这里您可以了解到莆田城厢区、涵江区、荔城区、秀屿区;仙游县等本地最近发生的大小事。

主页 > 莆田教育 > (教育)城厢区南门学校多管齐下打造“书香校园”

(教育)城厢区南门学校多管齐下打造“书香校园”

来源:莆田新城网作者:濯昊英更新时间:2020-10-17 17:18:02 阅读:

本篇文章1300字,读完约3分钟

教室里,一阵阅读声清晰而清晰;办公室里,一本经典的书有条不紊的传阅着;一个专注的身影,埋在安静的“南校书吧”;空的操场上精彩地展示了一系列新奇而丰富的阅读活动...昨天,当我漫步走过城厢区南门学校时,那里充满了学者的气息,师生们享受着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晚餐。

经典渗透辉煌

上周,以“经典渗透童年,智慧点亮生活”为主题的“阅读之星”第三届颁奖典礼在空中学操场三楼举行。南门小学教研室主任胡丽莉说,学校的经典阅读活动历史悠久,这次评选活动由各个年级承办,每个年级分别举办经典阅读、讲故事、讲“我是读书人”等精彩活动。活动共评选出940名阅读明星,每人获赠一本书,形成了一种追星的良性氛围。这些书是老师在不同年代精心挑选的,适合不同年龄学生的阅读水平,深受学生欢迎。

(教育)城厢区南门学校多管齐下打造“书香校园”

在南门学校,泛读和快乐阅读已经成为师生的自觉行为。“最是书能深远,肚子里有诗有书。”南门学校校长陈旭多次向全校师生提到,要多读经典,感受经典,让书籍滋养心灵,增长智慧,在阅读实践中培养对国情的热爱,坚定地成为阅读理解的天才。平实的文字凸显了办学理念和建设书香校园的信心决心。

作为我市首批书香校区智慧阅读试点学校,学校实施“书香校区”工程推进智慧阅读工作,先后制定了《南门学校书香教师建设规划》和《南院读者活动规划》等。,统一贴在班级里。《阶级精神财富排名》;打印《学生阅读成长手册》,学生会有一本书及时跟进学生阅读情况;班级实行“图书漂流制”,鼓励学生分享好书。每年10月都会举办一场学术型校园建设成果的演出,采取师生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充分展现学校的精神活力。

(教育)城厢区南门学校多管齐下打造“书香校园”

捧着书静静读书香校园

学校秉承“南锅满校园书香”的愿景,精心布局校园书香元素,阅读宣传栏和课堂文化墙,随处可见。记者看到,图书馆一角藏书丰富,造型舒适,环境优雅,是学校的“南校书吧”。南门中学教研室主任黄小青表示,图书馆现有藏书11.3万余册,可同时容纳200人阅读,书吧可同时容纳120人阅读。就像每个人的精神后花园。在课间的闲暇时间,它是老师和学生的最爱,每天有500多名游客。随着书吧的新定位,学校将继续深化“书香校园”建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育)城厢区南门学校多管齐下打造“书香校园”

“其实早在十几年前,学校就很重视营造‘书香校园’的氛围。2007年,它启动了校园‘高效阅读’。”中学语文组组长钟岳告诉记者,学校实行“买书自学”。学校每年支付普通教师购书300元,重点教师购书500元,培养阅读种子教师。同时开展“一起看书”活动,老师写读书笔记,分享经验。通过这样的活动,我们可以搭建一个平台,鼓励和引导教师多读书,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从而促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因此,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受到了激发。一个学年后,每个高年级学生的阅读量达到近400万字。

(教育)城厢区南门学校多管齐下打造“书香校园”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学校的孩子的阅读活动也在蓬勃发展。南门幼儿园园长王群英说,每个学前班都有一个图书馆区,每天饭后都有固定的阅读时间。通过邀请家长在学校讲故事和“六一”讲故事比赛,我们倡导大班学生讲故事,这会感染和带动小班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利用父母熟悉的“读书打卡”,以潜移默化的手段,从娃娃做起“书香教育”。梅州日报记者徐爱琼

标题:(教育)城厢区南门学校多管齐下打造“书香校园”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莆田新城网是福建莆田地区知名的本地城市生活门户网站,莆田新城网所著的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莆田新城网将予以删除。

莆田新城网介绍

莆田新城网是福建莆田地区知名的地方门户网站,为300多万莆田人提供快速、贴心、有效的城市生活服务的新媒体平台和网上家园。主要有新闻、人才、房产、家居、装修、交友、婚嫁、母婴、教育、家园 版块 等。网站秉承着“关注生活、关爱生命、互动交流、共享资源”的理念,从一个地方论坛发展到现在极具人气的地方门户网站。不断的向海内外提供最丰富、最全面、最权威的新闻和莆田新闻资讯。网站还注重对妈祖文化、莆仙戏曲、乡土音乐等地域文化的传播,强化教育、就业、健康、旅游、购房等生活资讯的服务功能,不断增强音频、视频服务功能,满足大家对网络多媒体时代的多元审美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