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讯)黄桂荣:痴迷泥艺五十余载
本篇文章1534字,读完约4分钟
老黄漫·容桂的面部雕塑
五颜六色的糯米团逐渐变成了栩栩如生的玩偶,如容貌姣好的观音、精神矍铄的梁红玉、在天宫大闹的孙武空、手持青龙偃月刀的关公、天真无邪的猪八戒、活泼可爱的喜羊羊、贪玩动人了50多年的泥人,使他与泥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如今,黄仙游的面塑艺术已被列入莆田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贵荣也成为该艺术的代表性传承人。
从捏泥开始,走上泥塑之路
黄贵荣住在仙游县丰亭镇。小时候经常帮父母下地干活,处理泥巴,最喜欢的就是把地里的泥巴捏成自己喜欢的娃娃。时间长了,他越来越感兴趣了。他小学一毕业,就从附近的泥人师傅那里学会了做面人。15岁开始以一手人的本事到处谋生,走上泥塑艺术之路,走遍全国,在马来西亚、新加坡、意大利等国外摆摊,让外国人大开眼界。现在他老了,还是不能放弃爱情,就在莆田县区跑。但他教的10多个学徒却能在全国各地工作,或者去英国、马来西亚、意大利等国生活无忧。
谈泥塑艺术的历史,老人讲了。泥塑艺术是中国一种古老而常见的民间艺术。从传说中的女娲造人开始,女娲就可以算是泥塑的鼻祖了。
后来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猪和陶羊,可以算是早期的手工艺术品。泥塑发展到汉代,成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品种,客观上促进了泥塑的发展和演变,因为丧葬习俗需要大量的随葬品。汉代以后,随着道教的兴起、佛教的传入和崇拜活动的多元神化,社会上兴起了道观、佛寺、寺庙,直接推动了泥人的需求和泥塑艺术的发展,到了唐代,泥塑艺术达到了顶峰,被称为雕塑大师的杨惠之就是一个杰出的代表。从宋代开始,根据历史记载,许多人专门从事泥人制作,这已经成为一种“新把戏”的民间工艺……到现在,泥塑艺术作品仍然在社会上流传,特别是小泥塑,不仅可以看陈设,还可以让孩子玩耍,如无锡惠山泥人、天津“泥人张”等。
用同一颗心和双手创作出近千种作品
“每一项工作都是生活的积累,也是对生活的反思和观察。要观察风俗、人物,或者从书中寻找创作灵感。”黄贵荣说:“当然,要捏出栩栩如生的泥人,从选泥(现在改成了生面团),到简单的塑形,再从细节开始雕刻,每一步看起来都很简单,但需要全力以赴去揣摩和塑造。为了达到线条流畅,刻画细腻,细腻丰满,简单可爱,令人难忘。”
黄贵荣用手捏泥人,首先捏他的腿,然后捏他的躯干,然后捏他的胳膊和手。人物每一部分一个一个捏好之后,用“摆好”的方法拼装,然后泥人一个一个的装上衣服和道具。
对于这种一般形状的简单面,
泥人,黄贵荣可以在20分钟内完成。虽然看起来手续简单,但需要经过多年训练的扎实基本功的支撑。
“捏泥人一定要一气呵成,好作品的制作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展示泥塑创作时,黄贵荣自豪地说,泥人是创造性的艺术作品,他们不仅要有扎实的捏泥技巧,还要对各种颜色的人物和动物习性有深刻的理解。只有构思清晰,才能自己做决定,一蹴而就,成为栩栩如生的泥塑。
如今,他通过揉面创作了近1000种作品。除了传统的花鸟虫鱼和十二生肖之外,他与时俱进,将市场上流行的卡通主角如喜羊羊、大灰狼、光头强、樱桃丸子等做成泥塑艺术作品,不断放在自己小贩的架子上,生动巧妙,赢得了孩子们的喜爱。
培养新人,毫无保留的教艺术
令黄贵荣担心的是,虽然他捏泥人的技术越来越高,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娱乐生活的多样化,泥人逐渐淡出了世界的视野,消费者基本上只是小学生,所以他的生意自然不如以前红火了。投入和产出的差距太大,导致传统泥塑技术的流失。
幸运的是,由于仙游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努力,黄贵荣的面人被选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他的儿子也继承了这项技艺。对此,期待传承的黄贵荣高兴地说:“我要教年轻人捏泥人,毫无保留地把这门手艺传授给他们,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照耀这门手艺!”(陈果·蒙文/地图)
标题:(财讯)黄桂荣:痴迷泥艺五十余载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莆田新城网是福建莆田地区知名的本地城市生活门户网站,莆田新城网所著的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莆田新城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