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莆田新城网”,在这里您可以了解到莆田城厢区、涵江区、荔城区、秀屿区;仙游县等本地最近发生的大小事。

主页 > 莆田经济 > (教育)iPhone8遇冷 iPhone7意外迎来第二春

(教育)iPhone8遇冷 iPhone7意外迎来第二春

来源:莆田新城网作者:濯昊英更新时间:2020-10-18 20:33:02 阅读:

本篇文章1259字,读完约3分钟

Iphone 8/8 plus作为今年苹果秋季新品发布会的主角之一,自发布以来没有出现过涨价抢购的现象,也让囤货的黄牛叫苦不迭。大概是果粉对外观变化不大的iphone 8/8 plus不那么感兴趣了,在等iPhone X,但是降价后iphone 7意外迎来了第二个春天,销量大幅增加,甚至断货。iphone 8和8 plus的销量可能会在下个月决定,因为苹果将于11月2日公布第四季度财报,iphone 8的销量是一大吸引力。

(教育)iPhone8遇冷 iPhone7意外迎来第二春

新机器的风头被抢了

Iphone 7意外迎来第二个春天

按照以往的经验,苹果的爆款应该是最新系列,但今年的iphone 7暂时抢到了iphone 8的风头。在某电商平台的一家数码店里,iphone 7和7 plus的月销量都超过了15000。iphone 8作为最新产品,月销量为7.4万部。一个卖家还贴了“iphone 7暂时缺货”的牌子。其实iphone 7意外流行的原因很简单。降价后价格只有4500元,比iphone 8便宜很多,两者外观差别不大。两者对比,iphone 7性价比非常高,销量自然开始上升。

(教育)iPhone8遇冷 iPhone7意外迎来第二春

iphone 8和8 plus的销量还是未知数。根据KGI证券的一份报告,苹果最初的销量大约是去年同期的一半。然而,苹果首席执行官库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对iphone8系列在第一周的市场表现感到满意。据推测,iphone8的销量主要来自运营商。

此前,一个运营商发布了一组数据。据iphone 8系列发布后4天的统计,iphone 8和iphone 8+发布后4天的销售数据分别为19908台和34147台,共计54055台。与去年相比,iphone 7四天的销售数据分别为55233台和71012台。相比iphone7天的销售数据,iphone8系列整体数据同比下降24%。

(教育)iPhone8遇冷 iPhone7意外迎来第二春

谷歌一切从软到硬,国产机崛起

苹果的市场份额被侵蚀了

对苹果来说,iphone 7抢走了iphone 8的风头。这只是一个左手转右手的游戏。毕竟钱还是在自己手里。但不仅仅是三星和华为,很多巨头都盯上了高端智能机市场。

最近在Google的新产品发布会上,手机、音响、笔记本、耳机都有,ai也被宣布为优先。谷歌新手机也采用oled全屏,摄像头具备“最快对焦”、四轴防抖、3秒钟运动画面拍摄、4k录像等功能。此外,微软、亚马逊等科技巨头也对人工智能进行了大量投资。

当然,很多消费者对苹果的产品已经经历了一个狂热期,它的新产品不再只是作为显眼的产品被需要。目前,更多的用户正在回归理性消费。华为、小米等国产手机已经满足了日常需求。很多国产手机也是在苹果新品出现之前就发布了,比如小米6,mix2,荣耀9,vivox20,华为mate10,即将发布。智能手机市场趋于饱和,用户趋于理性,消费者升级iphone的周期也越来越长。

(教育)iPhone8遇冷 iPhone7意外迎来第二春

对苹果来说,今年最重要的转机应该是本月底。研究机构认为,很多消费者都在等待iPhone X的推出,带刘海的全屏幕iphone x可能会打开高端用户的口袋。(张云山)

标题:(教育)iPhone8遇冷 iPhone7意外迎来第二春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莆田新城网是福建莆田地区知名的本地城市生活门户网站,莆田新城网所著的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莆田新城网将予以删除。

莆田新城网介绍

莆田新城网是福建莆田地区知名的地方门户网站,为300多万莆田人提供快速、贴心、有效的城市生活服务的新媒体平台和网上家园。主要有新闻、人才、房产、家居、装修、交友、婚嫁、母婴、教育、家园 版块 等。网站秉承着“关注生活、关爱生命、互动交流、共享资源”的理念,从一个地方论坛发展到现在极具人气的地方门户网站。不断的向海内外提供最丰富、最全面、最权威的新闻和莆田新闻资讯。网站还注重对妈祖文化、莆仙戏曲、乡土音乐等地域文化的传播,强化教育、就业、健康、旅游、购房等生活资讯的服务功能,不断增强音频、视频服务功能,满足大家对网络多媒体时代的多元审美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