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95后大学生"待机族":"慢就业"的理性与无奈
本篇文章2856字,读完约7分钟
8月份的招聘市场和中国大多数城市的天气一样热。虽然离毕业季已经过去近两个月了,很多求职者已经收到了自己喜欢的职位的录取通知,但在招聘会上,仍然有很多毕业生在公司的摊位之间穿梭...
不像那些忙着投简历面试的毕业生,有这样一群“备用家庭”。毕业后,他们给自己几个月到一年的时间来选择学习、志愿、实践或规划自己的未来。
这种做法被称为“缓就业”。记者发现,当“90后”甚至“90后”大学毕业生成为求职季的主力军时,“慢就业”的概念逐渐被接受和实践,“慢就业”成为一种新的“冷思维”。但在一些被动的“就业慢”的大学毕业生中,也存在着很多隐忧,比如自身职业定位的偏差,专业与职场需求的不匹配,网络上的虚假信息导致他们做出错误的求职选择。
今年毕业生人数增加了30万:
找工作不难,但找好工作难
2017年毕业于中央财经大学的黄晓乾花了三个月的时间终于找到了一份理想的工作。回忆自己的求职经历,黄晓乾说:“刚毕业的‘求职黄金季节’竞争非常激烈,每个人都在抢着找到好职位。”
“对于毕业生来说,找工作并不难。很难找到好工作。”黄晓乾说。最后她选择回老家成都就业,也是因为在北京生存和就业压力大,而且老家成都这几年发展的很好,对年轻人很有吸引力。
毫不奇怪,像黄晓乾这样的重点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面临着激烈的职场竞争。根据教育部的数据,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795万人,比去年增加约30万人。中国连续三年实现毕业生人数、就业人数和创业人数“双增长”。
毕业生进入职场不仅在求职时面临竞争,毕业后选择创业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风险。迈克尔斯研究所发布的《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3届毕业生中有46.2%在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2013届高职院校毕业生中有46.8%在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三年后继续自主创业。超过一半的创业者在三年内离职,创业的风险对于毕业生来说不可低估。
面对这样的竞争,有一群人“逆流而上”,选择不工作不学习,让自己的职业生涯暂时处于“待命”状态。根据2016年高校毕业生调查,处于“失业”状态的本科毕业生中,1.6%选择“不读书,不求职”,处于“失业”状态的高职毕业生中,3.1%选择成为“备用家庭”。
拒绝“吃老”“颓废”;
“慢就业”反映了多元化的就业心态
记者从多次采访中了解到,“慢就业”正在成为年轻人的一种趋势。造成这种趋势的原因是社会发展和人均收入的增加。一些家庭的父母选择不对孩子施加就业压力,“毕业马上就业”的观念也在逐渐改变。这就为“慢就业”提供了土壤。
西安文理学院教授齐威也是一名90后大学生的家长。他认为,“慢就业”并不等同于“老了”、“颓废”,而是表达了年轻人更理性地选择职业、对社会有全面认识的愿望。“许多年轻一代的毕业生不再把毕业后赚钱作为他们的‘最终目标’。他们有更长远的眼光,选择用毕业后的几个月到一年的时间广泛接触社会。他们对社会和人生规划的思考更加清晰。”齐威说。
浙江科技大学讲师严苏告诉记者,年轻人给人“就业慢”印象的原因是,许多工作在老一辈人眼里不被认为是“正式的”,但实际上它们为年轻人找到工作提供了新的渠道。开淘宝店,做代购,做主播...这个没有固定收入的岗位,正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青睐。这些工作可以让一部分学生自食其力,但给人的主观印象是学生失业。
“创业的浪潮已经兴起。许多学生从学习开始就开始用自己的技能在网上开展个人业务和接受订单。比如商业插画师,私人摄影师等非常独立自由的职业,部分学生可以谋生。所以毕业后不急着找固定工作。”颜苏说:“自由职业的特点和一些‘90后’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和主观爱好非常吻合。他们是免费的,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和办公地点,非常灵活。”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王乐妍表示,“慢工”最适合家庭相对富裕的学生,他们没有家庭负担,希望尝试更多的可能性,有更多的经验。但王乐妍也表示,“缓慢就业”不应持续太久。胡乱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可能会给你的简历带来“反效果”。
河南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张永生表示,这种“缓慢就业”的趋势正在他所教的学生中蔓延。“在影响就业决策的因素中,薪酬水平、发展机会、个人追求和职业规划对目前的毕业生同样重要,需要仔细思考和判断。社会环境可以容纳一些不急着上班的学生的行为,这是社会进步和宽容提高的表现。”
几年前,王志防创办了自己的创业公司“变暖”。总结自己的职业经历,她也认为“就业慢”是社会进步的体现。“留学生毕业后会有‘间隔年’的习惯。花时间旅行、在社区工作和实习也是一个明确他们未来方向的过程。”
“我在一家大公司工作多年,又创业了。这次经历让我觉得大学生活和社会生活差距很大,职场生活和我的期望反差巨大。这个时候没有什么‘缓冲期’来认真思考和分析自己的职业规划,会带来职业发展不符合预期的‘落差感’。”王志防说:“在学校,其实很多时候,我都不知道自己以后要做什么,那一年的决定完全是‘从众’的选择。我觉得如果一开始就有几个月的思考时间会更好。”
定位偏差、专业脱节、被骗;
被动的“慢就业”有多重隐忧
记者发现,大学毕业生选择“慢就业”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希望自己至少能有几个月的时间充实自己,为未来做打算之外,还有一些毕业生因为打算以后考公务员,出国留学而暂停了就业。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毕业生的“慢就业”行为是“被迫的”。
今年,严素参与了部分大学生的就业和档案派遣工作。他发现有些人是因为需要考公务员或者出国深造而暂停就业或者选择不工作。“但也有很多学生因为就业困难预判不足或者职业定位偏差而找不到工作。”
专业之间的“冷热不均”也导致部分学生暂停就业。《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整体而言,以本科毕业生为例,软件工程、网络工程、通信工程连续三年成为招聘市场热门专业,而音乐表演、美术等专业也连续三年成为失业率高、就业率低、薪酬低、就业满意度低的“红牌专业”。
“我们应该看到的‘慢就业’背后的问题是,一些专业设置与当今职场需求不匹配,很多专业设置已经过时,不利于毕业生的长远发展。”齐威说,“除了社会对‘缓慢就业’的更多宽容之外,许多学校应该及时评估专业,更新教学内容,重视专业技能培训和能力建设,减少被动的‘缓慢就业’。”
一些大学毕业生因为被网上的虚假信息蒙蔽了双眼,做出了错误的求职选择,被迫“缓就业”。记者发现,国内招聘市场比较混乱,有同学举报大量诈骗公司在网站和手机应用上招聘应届毕业生。大学生社会经验少,急着马上找工作,容易因为受骗而耽误就业进程。
“就业慢”的隐忧不仅体现在以上几个方面,长期“就业慢”也可能会培养求职惯性。浙江人吴悠自称是最早的“90后”之一。在她眼里,“就业慢”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这种现象是我毕业的时候开始出现的。”吴悠说,“但是不急着找工作不应该等同于没有工作。”
“现在身边发展很好的学生,大部分不是选择毕业的,是‘待定’的,而是毕业前就已经计划好,马上付诸行动的。”吴悠说,“通向未来的道路必须在实践中走出来。”
标题:(要闻)95后大学生"待机族":"慢就业"的理性与无奈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莆田新城网是福建莆田地区知名的本地城市生活门户网站,莆田新城网所著的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莆田新城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