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讯)甘肃:牡丹花开脱贫路(旅游扶贫故事⑥)
本篇文章1773字,读完约4分钟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国色,花开就迁都。”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这首诗,讲的是牡丹花开,国色天香。
谁能想到,在当地空气高冷,暑热越来越少的西北地区,在曾经被称为“苦瘠之地,天下第一”的甘肃,牡丹不仅扎根于山川峡谷,而且独树一帜。它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形象地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财富。
紫牡丹不同寻常
四月芳菲尽,龙源牡丹开。龙源大地上的牡丹,有着与秋菊、韩梅一样的性格和风骨。每年四五月,洛阳牡丹和菏泽牡丹在“每红一紫抗芳菲”后“红香”的时候,甘肃的紫牡丹就傲然绽放。
牡丹的香味会来自苦寒。甘肃牡丹开花晚,但有自己的风格,叫紫牡丹。
紫牡丹与中原牡丹、西南牡丹、江南牡丹并称为中国四大牡丹。顾名思义,她以花瓣上有独特的紫色斑点而闻名,因颜色不同可细分为二三十个品种。其野生品种分布于陇南深山密林,人工栽培品种分布更广。
甘肃定西市临洮县出土了一对唐代灰色陶罐,陶罐上的紫牡丹图案清晰可见。其悠久的种植历史可以由此看出。
紫牡丹不平凡。它在牡丹家族中有许多第一。它是最高最纤细的牡丹。洛阳牡丹和菏泽牡丹是草本植物,紫色牡丹是木本植物,可以是多年生植物。许多紫牡丹都很高,通常有2米高,有些高达3米。
是寿命最长的牡丹,人工栽培的牡丹平均寿命可达80年以上。百年牡丹在《丢辛故事》的故乡临洮县和古河州临夏州也很常见。
牡丹分布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黄土高原上。从黄河岸边到长江源头,从繁华的大都市到安静的山村,紫牡丹随处可见。是最耐寒耐旱的牡丹。它屹立不倒,长得很高,却又雅俗共赏。是最有亲和力的牡丹,一点都不冷。
吸引世界各地的花卉爱好者
“牡丹品冠方群,是越王时期。四色变百色,色皆香。”在甘肃,画、唱、写紫牡丹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事,其中有很多才子名士,唱歌的人更多。
莫建成,国家一级美术师,甘肃省著名画家,一生画过各种山水画、花鸟画,他最珍爱的挂在家中大厅的画是一枝精美的工笔牡丹。在陶敏花和河湟花中,“牡丹令”是民间流传最广的“字牌”。
“五月,我到了端阳(端午节)五月,我姐姐的白牡丹;如果要喝一个男的和黄酒(雄黄酒),一个像花一样的酒。”时至今日,西北人仍保持着《诗经》的创作传统:赋、比、兴,触景生情,手到擒来,唱出自己的相思与哀愁。
在西北地区,紫牡丹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它从来没有享受过自己,而是把自己当成了财富的象征。现在它可以帮助人们在扶贫方面创造一个“甜蜜的职业”。这两年,西北牡丹之旅已经初具规模。在临夏州,一个60公里长的牡丹画廊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花卉爱好者。在《丢辛的故事》的故乡临洮,人们移植了各种长寿紫牡丹,建造了自己的牡丹花园,成为一个富有特色的花卉博览园。
私人牡丹园,如临洮县曹家坪村牡丹园,栽培历史悠久,占地100多亩。每次花开,走进花园,换个风景,牡丹开在高高的树上,高低不一。走在其中,人们可以体会到牡丹花遍山野,千花萧条枝的感受。
曹的牡丹园是83岁的老曹霍普多年以后建的。曹希望自己年轻时家境贫寒,但和很多临洮人一样,他对牡丹有着深厚的爱,欣赏着与牡丹不同的诗歌,看到了人生的希望。即使在人生最艰难的时候,他也走遍了群山,移植了许多野生紫牡丹。
“花卉事业”有助于摆脱贫困
以前人养牡丹,现在牡丹养人。每次花开的时候,曹家都挤满了爱花人士。如今的“花村”曹家坪,风光旖旎,充满希望。
曹希望的孙子曹柏平,种植了大量的牡丹和芍药,开创了令人羡慕的“格局事业”。牡丹花很美,但目前还不能做成商业鲜切花。曹白平利用自己种植牡丹的经验,成功开发出芍药鲜切花产品“小牡丹”。在吸引世界各地游客观赏牡丹的同时,盆栽牡丹和牡丹鲜切花从田野和花园中走出来,进入城市、建筑和住宅,令人陶醉和惊叹。
由于紫牡丹对西北的呵护,“迎祖花”的贫困化产业也初具规模。牡丹披宝,根皮可以当“牡丹皮”。紫牡丹也是很好的木本油料作物。另外,牡丹雄蕊、花瓣、叶芽都可以当茶用。在临夏州,“牡丹之王”贺开发了牡丹系列茶和牡丹酒。其中花蕊茶以克为单位出售,每斤可以卖一万元左右。
据文献记载,唐宋时期,“天下富庶,强过陇右”。但到了清朝中期,甘肃中部已经“苦不堪言,寸草不生”。现在,春风又吹起了龙源之地。脱贫已经进入冲刺阶段。从田地到扶贫作坊,人来人往。
这一切,就像紫牡丹,开得晚,但总有一天会开的。人的一生就像紫牡丹一样,欣欣向荣。
标题:(旅讯)甘肃:牡丹花开脱贫路(旅游扶贫故事⑥)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莆田新城网是福建莆田地区知名的本地城市生活门户网站,莆田新城网所著的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莆田新城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