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莆田平原上的稻作生产习俗
本篇文章2618字,读完约7分钟
□于
莆田平原(又称兴化平原)是福建省第三大平原,田地广阔。温暖湿润,日照充足,纵横沟渠,灌溉方便,适合种植水稻。稻田耕作制度主要由早稻、晚稻和冬季作物组成。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当地的传统习俗,莆田平原的水稻生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并世代相传。
春天很冷,所以我们应该及时浸种。然后在春分前后,选择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播种(俗称掉籽),一般是在避风、覆盖稻壳灰的稻田里播种。播种用的苗床叫秧车。播种后,应该有人赶走鸟。俗话说,等苗不如等苗。因为后期幼苗长得快,到期不能使用。所以农民总是尽早准备好水田,一长大就移植到田里。拔苗时,人半蹲,伸出手,把小指头贴在土上,抓住苗的根部,横着挖出来。拔够了以后,把根部的土洗掉,用稻草扎好,用活结扎好。这样拔苗很累。有些人用一个大木盆,里面放一把小椅子,坐在上面。木盆像贡多拉,可以移动。装秧可用尘盘和竹篮,也有专用农具和秧夹。苗夹弯成一米左右的U型,开口用木条固定。把开口朝下放在地上,把一捆捆的秧苗横放在木条上,一层一层的堆起来,把两个秧苗夹成一个,用杆子挑走。
冬季作物收割后,将农田溶解,翻面,耙几次。然后赶牛拉方长木柱刮平(俗称找平)。这样就可以插秧了。俗话说,谷雨里,卜天哼(哭),谷雨前后,是插秧最忙的时候。
插秧(俗称种田)时,要选择好一点的日子,但不能在大雨或刮北风的时候。平整的稻田里应该留一层水。莆田平原水田一般呈长方形。水田分为条状,从田头到田尾纵向放置细绳(俗称布绳)作标记,条的宽度可插入九孔苗(俗称布袋)。每个条带由一个人组成,用一根绳子捆绑,从场的头向后到场的尾。人在田头,面对田地的时候,右手第一个应该是先下田的有经验的农民插的。他不仅快,行距也是他定的。俗称起步率[sue5]。插第二篇的人紧随其后,无法超越。他要严格按照第一行间距,不能多一行(俗称生)或少一行(俗称死),与第一行的行对齐。后者一个接一个地插入,从左到右排列,形成梯形。插秧时,两足站的位置正好把一条的宽度分成三等份,裤裆插三点,两边各三点,一排九点,中间不能增减。左手拿苗,右手移植。秧苗的头部夹在食指的拇指和中指之间,三指伸直插入稻田。期间左手快速用拇指中指分一穴苗量,右手插入后直接拿走。这加快了速度。眼睛只盯着田野。苗木种植要正确,行(俗称横行)(俗称播种原则)要整齐,每穴苗数要均匀,种植深度要符合要求。大部分秧苗放在第一条,也有扔在中间的。插在前面的要把多余的苗传给下一个。插秧很辛苦,一直弯,容易累。半天下来,腰都不直了。早稻移栽一般在5月1日前完成。现在有插秧机了。
田地铺得早,心就松了,麦子炸了,雨就下了(听起来像李子)。它生动地描述了早稻移栽完成后农民的轻松心情。小麦炒制是用春耕前收获的大麦,磨成粉,用糖和水炒制而成的一种食品。
下一步是田间管理,比如灌溉、除草、施肥、病虫害防治。幼苗成活后不久,一个季节应该割草(除草)两次。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农民必须跪在田里用手割草:腿下有一排苗,每边用手可以达到3-4分左右,一趟除草宽度为7分苗。一只手按在泥里,另一只手伸出去除草。先用手推,用根把杂草往上推。当你回手时,分开耙手指。顺便把杂草抓起来塞到地里做肥料。双手轮流除草,然后往前走。这样杂草的膝盖就会被硬物覆盖伤口,大腿内侧就会被秧苗划红,水蛭就会咬到手和脚上。而且田里的水很冷。俗话说,田冷草抖。现在有除草剂了,这种落后的方式已经不用了。
除了稗子(俗称稗子采摘)。稗草是一种杂草,混在移栽苗中。捡稗子的时候,踩在一排秧苗的两边,往前走。一边走,一边左右扫描,看到稗子就拔起稗子。稗草和幼苗很像,只是有点高,主脉白,叶子窄软。不经过训练是看不出来的。移走的稗子被塞进地里用作肥料。如果靠近河沟,就扔到河里。那时,绿色的稗子漂浮在河里。
夏热后,早稻逐渐成熟。先在田间取样,剪一点看看是否成熟(同时也搞一些迷信,俗称射米鬼)。早稻一般早上八九点前割好,中午晒太阳,下午带回家。那时候雨水很多,有时候还要收割。因为后期会种水稻,收割的时候田里会留一层水。【/br/】【/h/】切米时,以人在田头面向田的时间为准,从右边开始。一个人从田头到田尾割六排(看每个坑里米的大小)。第一个在第二个下去之前切了一小段,第三个在第二个切了一小段之后也下去了,一直走到最后,形成一个梯形。左手抓住根部附近的米,右手用镰刀割开。第一排有一个更高的头来支撑切好的米饭,其他排靠近地面。从右向左切,一个孔一个孔,一个柱一个柱,一口气切两排六个柱,随便抓一把放在身后的地上。切十二个点后,放在第一个旁边,形成一个小堆,头集中,尾像扇子一样张开,俗称饭扇。还有一个抓手里切好的米饭的诀窍。第二个洞的米应该和第一个洞的米成不同的角度。两个洞里的米在头上交叉。第三个孔的方向和第一个孔的方向一样,第四个孔和第二个孔的方向一样,直到你割完一只手,最后抓到手里的米。头部呈叉形,像剪刀或燕子尾,俗称铰剪。这样交叉点就可以放在头较高的稻茬上,避免水淹,容易收集。现在有收割机了。
一般在下午3点以后收割水稻,避开一天中最热的时间,将切好的水稻暴露在正午和午后的阳光下。由于田地潮湿,我们应该在田埂上堆放大米,把它们放在一起,然后捆起来。然后,用一只松动的熊(一种用硬木制成的长而平的采摘庄稼的工具,两端有锋利的金属头)刺伤,用船捡起来,运回院子。脱粒后,大米被干燥、清洗和储存。稻草捆成小捆(俗称草),晒干,以前用来烧火。
夏收时夏播很紧张。早稻7月中下旬收割,晚稻插秧应在8月1日前完成。炎热的夏天也使劳动更加困难。
接下来是七月半,人们用大米制作精致的食物,献给上帝和祖先,以示收获的喜悦。
晚稻(俗称下季稻)从浸种到收割的生产过程与早稻相似,但收割略有不同。晚稻收割时,田地是干燥的。因为接下来的冬季作物,如蚕豆和小麦,必须在干燥的地里播种。切米时,不要长时间留第一排米茬。把米抓在手里,不要过头顶,一只手抓就行了,这样平行放两个米,但是放下第二个米的时候让它稍微滚一下,这样就不会被风吹走了。晚稻收割时,天气很好,很少下雨。切好后可以放在地里一两天,晾干后再放好。地里也有脱粒机。
接下来,我们将种植蚕豆和大小麦等冬季作物。
水稻生产习俗是农民在几千年的劳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是水稻生产必不可少的技术知识。莆田平原水稻种植与其他作物相比,具有绝对优势。水稻生产技术也特别重要。
标题:(文化)莆田平原上的稻作生产习俗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莆田新城网是福建莆田地区知名的本地城市生活门户网站,莆田新城网所著的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莆田新城网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文化)为民请命徐确
下一篇:(文化)岐山古桥古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