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郑照与“金锁铁铃”的故事
本篇文章1592字,读完约4分钟
□卡珊德拉
郑昭(1401-1471),生于仙游西乡(今大齐镇)翁都村,自幼勤奋好学,师从耿介,后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考入明朝国子监。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任江西安源县知县,成绩突出,连续三届(每届三年)。之后担任江西德安县县长,任职三次,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第二天,迪安县建了一座寺庙来纪念他。《仙游县志》称他“不失政,不冤民,严于律己”。
在担任县长的近20年时间里,他经常深入民间,了解人民的疾苦,与人民有着广泛的家庭联系,讲勤俭节约,讲生产情况。群众有什么要求或者建议,可以直接去县政府找他反映。他说:“我是地方官,老百姓是我的孩子。为什么需要送孩子去见父母?”每次实施一个项目,都会和老乡商量,现在走群众路线。传统上,每个月县里的官员都会把额定的礼金交给县长,这是当时县长的合法收入,也是县长的特殊办公费用,但所有的收入都是郑昭支付的。德安邻县的几个土匪,因为受郑清官的感动,一致同意不扰乱郑管辖的社会秩序。
明英宗正统年间,江西巡抚兼御史韩雍视察江西工作时,裁掉了一大批不称职的官员,称赞郑昭治政。当时他在江西七十三县的评价中名列第一。英宗皇帝让他去北京谒见,准备赏赐。但郑昭用他谦卑的话语说:“卑微的官员都是小病,所以在晋京见到文武百官,一定要下跪顶礼,软弱无力。”。英宗让他戴上“金锁铁钟”以避免参与朝方,并命令朝方官员听到金锁铁钟的铃声,所以他应该低着头立正,不要抬头看。郑昭得到了这个不寻常的奖励,这样他就可以在中秋节见到皇帝了。英宗听了他的表演报告,大为满意。寺里授予他“练官”的荣誉称号时,他还送给他十只白鹤以示对范的敬意,以此来赞美他对钢琴鹤的高尚情操。从此,郑昭的每一张画像都佩戴着“金锁铁铃”这一神圣的物件。当时的仙游县令刘芸在遗像上题词:“宋庆胜曹操,秋水同清”。
郑昭去北京见皇帝得到“廉颇”称号后,朝鲜一些奸夫很不服气,造谣说:“郑昭这个有着政客虚名的人,未必那么清廉公正。”要求派工作人员审查,英宗只好上场。但复查的结果是,郑昭为官多年,妻子仍在家抽柠檬麻纱为生。因为养不起五个儿子,她把四个儿子分别送到了的张氏、方氏、杨氏、翁氏。英宗对此非常感动,在郑昭以往的“连冠”荣誉称号上加了“一号”,使他成为“连冠一号”。而秦把《仙灵吟》送给石芳,立于郡县为志。季峥写了一篇联名赞曰:“廉政造风波,清官促义;忠义报国,秦传良言。
江西省省长韩永荣已被提拔离职。新接手的,姓吴,是个纨绔子弟。他一上任,官阶就很高。各州各县的官员在拜访他之前必须给他一份大礼,否则他将受到严厉的斥责或罗志将被诬告。郑昭没有什么礼物可以送,就被指责说:“你不懂礼法,不配为官。”。郑昭很不服气,和他对峙了几句。吴太守勃然大怒,叫手下人把郑的官带走。那几个人开始一起干活,然后郑昭内裤里绑的“金锁铁铃”就叮当……叮当……省长一时不知道那是什么声音,站在旁边的师爷在京都也听过。他知道这是一个皇家婴儿,他害怕得不敢抬头看它。吴巡抚大吃一惊,问师爷,师爷用颤抖的声音解释了来历。结果,那姓吴的也觉得心神不定,低头立正,无言以对。从那以后,吴省长再也不敢欺负别人了。
时光飞逝,几年过去了。郑昭十八九岁,体弱多病,由于任期已满,多次要求官员。明朝景泰年间,皇帝不得不给他一笔养老金,并下诏把郑昭的四个儿子分给亲友为继承人,封他为邓施琅(九品)。他退休后回到家乡,制定乡规民约,教育弟子,放弃游泳懒惰,努力读书。后来,他搬到了县城南门后松巷,一家人仍然过着节俭的生活。有一次,他孙子渴了,想要钱买个梨吃。他只给了一杯开水解渴。他的言行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中起到了极好的作用。
郑昭活到了71岁,因病去世。其墓在仙游东门外的宝坑村。他生前只是一个七品县令,却有着如此赤诚的情操和热爱人民的成就。明朝状元柯谦曾用一副对联称赞他:
拜你一生医中国,一生露风雨。
乞言归家,一瓢清水付儿孙。
标题:(文化)郑照与“金锁铁铃”的故事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莆田新城网是福建莆田地区知名的本地城市生活门户网站,莆田新城网所著的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莆田新城网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文化)《涵江好人》出版
下一篇:(文化)盖尾镇前连古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