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莆田新城网”,在这里您可以了解到莆田城厢区、涵江区、荔城区、秀屿区;仙游县等本地最近发生的大小事。

主页 > 莆田教育 > (文化)莆田柳园:武举美名冠八闽 长留医术泽四方

(文化)莆田柳园:武举美名冠八闽 长留医术泽四方

来源:莆田新城网作者:濯昊英更新时间:2020-10-20 04:57:01 阅读:

本篇文章3057字,读完约8分钟

“五子上科学”的古措

城厢区华亭镇刘仆村柳园自然村

武术学生学习武术的学校“石现楼”

在科举时代,莆田涌现出2000多名士人,以祖师爷的“读书为穷”言传身教,成就了辉煌的“文学名邦”。值得一提的是,在文人集团的闪耀光芒背后,依然有不少武学学者,武举之人更是数百人。柳园自然村位于城厢区华亭镇,以武术文化著称。

据当地史书记载,清光绪十一年至二十一年(公元1885-1895年),莆田连中有五位武学士,其中莆田市城厢区华亭镇柳园村卓一门三兄弟占了一个轰动。卓氏兄弟8人,吴3人,吴秀才2人,因此赢得了“六分甲”的美誉。随着时间的推移,武术的名声已经成为过去,但专门研究用于治疗武术中摔倒造成的损伤的接骨技术却为了四方邻居的利益而流传下来。

(文化)莆田柳园:武举美名冠八闽 长留医术泽四方

刘孜邓柯武鸣关八民

历史上,武举始于武则天统治时期。公元702年,军部主持武举考试,考试项目包括射马、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跤等。莆田是海滨邹鲁,著名的文州,南拳发源地,武术之乡。据史书记载,在宋朝以前,没有“吴状元”。第一位武状元诞生于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福建路(今莆田市)兴化军徐铎和伊雪分别为中国顶尖武状元,留下了历史上唯一一次顶尖文武状元出自同一年同一地的美谈。宋神宗为此写了一首特殊的诗。诗中说:“一方天下第一,天下英雄入战。”

(文化)莆田柳园:武举美名冠八闽 长留医术泽四方

清光绪十一年至二十一年(1885-1895年),莆田连中有五位武人,华亭镇柳园村只有卓一家拥有卓元川、卓、卓元刚等称号。柳园村自古生于文鼎,清末时被卓氏“五子”“六子甲家”之名所震惊。今天,许多历史遗迹仍然保存在被称为福建武举文化村的城厢区华亭镇普柳柳院村,见证着武术的这段辉煌历史。

“这是武进氏家族沿用至今的古匾。“五子”和“六子”两块匾一直挂在大厅里。”柳园村主任卓告诉记者,卓的武人历史在村里流传已久,而组织体系独特(大门开在侧角)的古代“五子”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六子族属福建族,布兜宋服”是清代翰林院编修的濮籍学者题写的一副对联。现刻在卓故居不远的粉行馆上。当地老年协会秘书长卓锦秀告诉记者:“粉星堂,又名石现楼,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以前是学武的人练武的地方。”

卓嬴稷(1824-1900)开创了这一名声。卓戚颖从小和父亲卓妍一起练习武术。27岁时,他被吴录取。之后,他回到家乡建立了粉星堂,训练孩子和学徒练习武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数百名学徒从这里学习成为教师,并被吴秀才、吴、吴进士录取。

因为卓妍的人数达到三人,所以粉行堂也被称为第三堂。走进大厅,一个“六区甲”的牌匾映入眼帘。此匾系闽浙总督杨为表彰卓之八子而题写并颁赠,其中三子入武举,三子入武进。卓氏后裔卓元寿说,在“六甲”之前,杨也曾获赠过一块“五甲”。“当时卓家有五人以武学考试出名,所以太守先颁‘五分甲’,后颁‘六分甲’。”

就像那位学者的“十年寒窗无人问津”一样,考上武馆是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的。粉行馆偏厅,还有六块练武的“勇石”,主要是练臂力。“一永石”最重的一块是180斤,最轻的也是60斤。石头上还刻有“乌龙”、“白龙”和“闫飞”等字样以示区别。此外,粉行堂练武所用的弓和大刀,重量也惊人。据《清代齐、陈安仁墓志铭》,“(练武时)左拔十余石以测腕力;这把钢刀长一英尺,重一百六十磅。它四处摆动,由胸部支撑,测量腰部力量。石盾360斤,手高及膝以测臂力。”

(文化)莆田柳园:武举美名冠八闽 长留医术泽四方

穿过粉行堂,进入柳园村后山,可以找到一块石头“跑路”。清朝以铁骑称雄天下,所以骑射是国术考试的重要科目,“跑路”是学生练习骑射的地方。历经百余年沧桑,虽然国术考试早已成为过去式,“跑路”依然存在,记录着粉英堂轰轰烈烈的英姿。

2017年3月,蒲刘村建立民间记忆博物馆,以文学照片的形式将柳园村的武术文化作为图像墙。“武举文化是柳园村特有的文化标签,应该被更多的后人铭记。”卓宇应该说。

武功出少林讲究仁义

莆田南少林寺,距柳园村30公里,是南拳发源地,东南沿海武术文化中心。柳园村“六亚科一族”的兴盛与少林寺有着深厚的渊源。据卓的后人说,柳园村现有的六种武术“勇石”与莆田南少林寺、河南嵩山少林寺的完全一样,可见卓的武功来源于少林体系。

因为少林名门,柳园村习武的人除了追求武功的提升,更注重侠义、忠义等思想境界的提升。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卓的八子卓元刚从水路入京参加B-Branch的宫廷考试,船上十几个歹徒持枪被杀。卓元刚臂力极佳,武功高强。他不怕危险,他赢了棍子,一扫而空。所有歹徒纷纷放下武器,纷纷低头求饶。在宫廷考试中,卓元刚以中武进士的身份获得第33名,被任命为兰陵侍卫。后来被授予安徽凤阳都司一职,去江南卢氏学校和福州马尾海军讲堂任教,为培养新一代军事人才做出了贡献。

(文化)莆田柳园:武举美名冠八闽 长留医术泽四方

粉行堂挂着一张“圣旨”,记载着皇帝对卓嘉忠义的赞美。这个“圣旨”长约1.8米,宽约0.5米,红色背景上是金字,楷书字体。光绪皇帝在诏书中称赞卓的父母教育子女好,为国家培养人才。卓第七子卓考中中亚袁(第二至第十名),进宫考中第七名吴进士,任禁军。这封“圣旨”是清末莆田学者、书法大师张勤写的,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它是柳园村珍贵的文化瑰宝,文字完整,字迹清晰,形体结实。

(文化)莆田柳园:武举美名冠八闽 长留医术泽四方

据史书记载,清末废除科举,改办学校。为了培养学生,卓特地从福州买了一把铸铁大刀,重180公斤。每次学生进出大门,都要挺举大刀三次。“今天,这把大刀在莆田市博物馆收藏,但尚未展出。当时有人试图举起这把大刀子,感受它的重量。”卓研究协会秘书长卓说。

武术逐渐丧失医术,至今犹存

学生们练习武术时,既用枪跳舞,又用飞马射击,摔倒受伤是很常见的。所以柳园村的卓家不仅武功高强,对骨科医学也有很多研究。“六子”的祖父和父亲卓都是学武术和医学的。到了下一代,随着来粉行堂学艺的学徒越来越多,对医疗的需求也大大增加。因此,卓考入武术中学后,放弃了朝廷授予的云南武陟。他在家中学习接骨医学,并精心撰写了卓氏传下来的《接骨医学图说》,逐渐创立了“柳园卓氏接骨”的祖学。

(文化)莆田柳园:武举美名冠八闽 长留医术泽四方

清末,随着火炮、洋枪等新式武器成为战场主角,诞生于冷兵器时代的国术考试于1901年宣告结束。取消国术考试后,武术家的人数大大减少,柳园村的粉行堂改为文茜粉行书庙。但是武术时代衍生出来的正骨药却代代相传,造福了村里很久。

柳园村门口的路旁边,村民告诉记者,这条路上有很多骨科诊所。记者在咨询室看到了卓祖传的正骨术。走进诊室,店主卓正在整理枞树皮。"使用杉木皮是一种古老的固定骨折的方法,而不是在医院贴膏药."。卓黄俊家行医三代。他从20岁开始跟爷爷学正骨医学,行医20多年。

卓说,卓的正骨药具有成本低、用药量少的优点,经常出人意料地打赢一些骨科的难题。很多患者在医院做了手术,经过卓的正骨推拿治疗后逐渐康复。“它已经流传了100多年,依靠口碑来吸引有口碑效应的求医者。”卓黄俊说,光柳园村就有四五个像他这样的正骨诊所。

祖师爷行医六代的卓诊所,流传八代至骨科的郑诊所,治疗过不少来此看病的病人。郑说:“卓的骨科医生首先治愈了练习武术的人。村里的人经常寻找伤害,然后逐渐发展。”目前莆田市有很多大大小小的骨科门诊,莆田市最大的卓氏骨科门诊已建成莆田市卓氏中医骨科医院,占地15亩,床位近百张。

穿过茂密的桂圆林和杂草丛生的山路,卓的后人带着记者来到了卓的八个儿子的墓地。八个墓地排成一排,静静地躺在山里,“五子”和“六子”的繁华,都在时光中逝去。而源于“武术文化”的正骨医学却代代相传,散发出新的活力,一方受益。(福建日报全媒体记者林爱玲/文卓梅森/地图)

标题:(文化)莆田柳园:武举美名冠八闽 长留医术泽四方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莆田新城网是福建莆田地区知名的本地城市生活门户网站,莆田新城网所著的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莆田新城网将予以删除。

莆田新城网介绍

莆田新城网是福建莆田地区知名的地方门户网站,为300多万莆田人提供快速、贴心、有效的城市生活服务的新媒体平台和网上家园。主要有新闻、人才、房产、家居、装修、交友、婚嫁、母婴、教育、家园 版块 等。网站秉承着“关注生活、关爱生命、互动交流、共享资源”的理念,从一个地方论坛发展到现在极具人气的地方门户网站。不断的向海内外提供最丰富、最全面、最权威的新闻和莆田新闻资讯。网站还注重对妈祖文化、莆仙戏曲、乡土音乐等地域文化的传播,强化教育、就业、健康、旅游、购房等生活资讯的服务功能,不断增强音频、视频服务功能,满足大家对网络多媒体时代的多元审美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