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压缩网络诈骗的生存空间
本篇文章1291字,读完约3分钟
“为安全做准备是我们国家的一种常见方式”。今天,我们不仅要做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准备,而且要做好战略和积极的战争,把危机变成机遇。在互联互通、利益共享的互联网时代,也存在网络欺诈等隐性安全风险,需要防患于未然。
不久前,一份研究报告总结了“2018年网络诈骗十大经典词汇”,再次告诫人们要树立强烈的网络安全意识。其中既有社交网络、信用诈骗等传统“套路”,也有利用电子商务、网络游戏实施诈骗的新手段、新表现。网络诈骗除了造成财产损失外,还会给受害者带来心理创伤,甚至导致人生悲剧。可以说,网络诈骗污损了网络生态,侵蚀了社会诚信的土壤,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阴霾。
有鉴于此,近年来,中国对网络诈骗一直保持高压严厉打击,重点是压缩主体责任,努力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破获电信诈骗案件31.5万起,成功制止诈骗资金300多亿元。在34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警务执法合作,捣毁了200多个境外诈骗窝点...2018年底,公安部公布了三年来开展的专项行动“成绩单”,新一轮全国打击电信网络犯罪专项行动正式启动。严打,重典治乱,以凌厉手段整治网络诈骗,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在重点攻击下,网络欺诈仍然难以根除,并日益呈现出新的特点。根据《2018年网络诈骗趋势研究报告》,2018年网络诈骗人均损失创下近五年新高。与此同时,“00后”正成为网络诈骗的新目标,网络年龄较短的年轻受害者数量迅速增加。无论是从经济损失的金额还是从受害者的范围来看,网络诈骗的趋势始终处于警戒状态。
新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近年来,许多新的网上骗局都是通过空.技术公司钻出来的移动支付创造了高效便捷的支付方式,也成为网络金融风险的“重灾区”;短视频占据了移动通信新的出口,也为网络诈骗提供了新的平台;大数据刻画用户画像,也导致基于公民个人信息的精准诈骗问题日益突出。实际上,恶意应用程序攻击移动电话系统,聊天机器人成批操作,并与h5链接交互以欺骗用户数据...针对移动互联网的新格式和新技术,新的网络诈骗的“技术含量”显著增加,甚至呈现出精准化、智能化、场景化的趋势,诈骗手段更加隐蔽,治理难度加大。一旦技术之刃被违法者掌握,就很容易损害公共利益。
也启示人们,只有占领技术高地,让尖端技术为我所用,才能为控制网络诈骗提供有力武器。比如深圳警方利用“ai+ New Investigation”模式调查线索,大大提高了破案效率,成功破获特大网络交友诈骗案;腾讯采用人工智能“麒麟”系统,精准打击伪基站;三大电信运营商运用技术手段,有效监控和拦截欺诈短信和电话;第三方支付平台使用刷面支付和指纹认证不断提高支付安全性能等等。值得考虑的是,政府或企业的技术解决方案不应局限于诡计,而应加强网络技术风险的预判,不断完善对策的科技含量、智慧含量和创新含量,使治理能跑在技术犯罪的前面。
网络诈骗技术再高明,也是利用了人的弱点。网民作为控制网络诈骗的关键,不仅需要技术上的保护,更需要思想上的保护。只有增强防范网络诈骗的意识和能力,构筑思想认识的“防线”,阻断信息的“突破口”,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网络诈骗的生存空。
标题:(要闻)压缩网络诈骗的生存空间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莆田新城网是福建莆田地区知名的本地城市生活门户网站,莆田新城网所著的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莆田新城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