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移动支付,这些习惯要改改
本篇文章1175字,读完约3分钟
消费者容易产生的三个坏习惯:
●更换手机后,请勿解开银行卡或删除敏感信息
●删除有支付功能的app,不解除银行卡绑定
●尽量随意扫描优惠信息的二维码
中国银联近日发布的《2019年移动互联网支付安全调查报告》显示,随着金融知识的普及和打击电信网络欺诈活动的深入推进,受访者的风险防范意识较2018年有所提高。根据2019年的数据,51%的消费者经历过网络欺诈,比2018年低16%。遭受损失的比例为23%,比2018年低26个百分点。
调查显示,接受调查的消费者中有不良使用习惯的比例与2018年持平。频率最高的三种不良使用习惯仍然是:换手机后不解开银行卡,不删除剩余敏感信息(24%);直接删除有支付功能的app,不要解绑银行卡(23%);带有优惠信息的二维码将被扫描(20%)。同时,在非法贷款、外汇、期货等平台上泄露银行卡号、验证码等个人敏感信息,也是给消费者造成损失的重要因素。
据中国银联风险安全专家分析,2019年移动支付行业呈现以下新特点:一是移动支付使用持续活跃,平均使用频率和消费金额增加;第二,移动支付已经成为普惠金融的重要载体。随着移动支付便利项目的下沉,得到了县乡居民和小微企业的青睐;第三,金融技术有助于提高便利性和安全性,生物特征识别等新的身份认证技术和传统的密码验证方法共同守护安全;四是公众安全意识提高,遭受损失的比例下降。
调查显示,2019年移动支付用户使用频率持续上升,日均使用次数超过3次。从人群来看,个体户、私营业主、个体户、商铺业主等小微企业主使用频率比其他人高,近30%的人每天使用5次以上。同时,移动支付已经成为普惠金融的重要服务载体。退休人员、家庭主妇、农民、工人等群体,一半以上的钱都花在公共支付和菜市场上。从场景来看,交通已经成为2019年移动支付最活跃的场景。全国32个城市的地铁、1600多个城市的公交车接受银联移动支付,全国200多个城市的1万多个停车场开通了银联非感应支付。移动支付离不开我们。
同时,支付产品中的身份认证、风险预警、账户安全控制功能、转账信息验证、支付保障等安全措施不断优化,得到消费者认可。接受采访的消费者普遍认为,生物认证和转账账户信息验证等措施使支付安全更加安全。60后和70后群体希望在支付和交易过程中有更多的安全提示。
总体而言,2019年,消费者安全意识普遍提高,理赔渠道更加多样化。主动向银行挂失和拨打110是主要的赔钱方式,保险赔偿也成为弥补诈骗损失的重要来源。
据悉,此次调查由中国银联、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18家支付机构联合开展,筛选出有效问卷约6.2万份,约70%的受访者集中在25至45岁年龄段。调查高度还原移动支付人群现状,力求准确真实地反映我国移动支付人群的支付行为和安全意识,为持卡人和相关行业方提供支付安全领域的趋势指引。(记者吴)
标题:(要闻)移动支付,这些习惯要改改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莆田新城网是福建莆田地区知名的本地城市生活门户网站,莆田新城网所著的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莆田新城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