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莆田新城网”,在这里您可以了解到莆田城厢区、涵江区、荔城区、秀屿区;仙游县等本地最近发生的大小事。

主页 > 莆田旅游 > (旅讯)探访凤山十八股头

(旅讯)探访凤山十八股头

来源:莆田新城网作者:濯昊英更新时间:2020-10-21 10:06:01 阅读:

本篇文章1438字,读完约4分钟

周末,应朋友邀请,去了我仰慕已久的18只股票(如图) 【/h/】十八股位于仙游县凤山,戴云山支脉,海拨海拔1507米 近年来,它逐渐成为一个受欢迎的徒步旅行地点 【/h/】早上7:30,车从仙游城关出发,8:30到达凤山九座寺。 以此为步行起点,50分钟左右的山路比较平坦,路宽也大,有明显的人工挖掘痕迹,所以行进速度较快 9点20分左右开始攀登,这是一段艰难的旅程。山很陡,没有像样的山路。只能跟着当地的山民去挖竹笋或者采野菜,采药,走朋友踩的山路。所以旅行的速度不如以前,只有几分钟的功夫就会气喘吁吁,汗流浃背。 一路走来,不时可以看到户外运动俱乐部或者协会的小布条绑在路边的树枝上,这一定是给球队留下的一个标记,避免队友走错路,或者是为了宣传和扩大组织的影响力 【/h/】连续爬了大约40分钟,终于在10点左右到达了第一组巨石,也是此行的第一个景点 这组巨石的共同特点是都是冲沟股,没有一个表面是光滑平整的 经观察,四周沟股呈纵形,底部略向外倾斜,犹如古代来的将军袍的褶裥,令人肃然起敬 石头上面的沟股大小差不多,都是南北向,就像农民种红薯时养的红薯股;每块石头旁边都有一条供人们上下的斜沟,很像儿童游乐园的滑梯,只有人工设计才能做到 多边形的石头很像莲花座,顶边的折痕像莲花。一个美女上了滑梯,盘腿打坐,观音重生了 一块长方形的石头,有17个凹槽和18根柱子。据说这18只股票就是以它命名的 完成访问并拍照后,队友们开始向这座山的制高点行进 据队友说,制高点上有第二组巨石,特点是第三组巨石高、大、险,相隔不远,满山遍野的杜鹃花张开笑脸迎接我们 这段山路比较平缓。虽然沿途没有参天大树遮天,大部分都是以当地松柏为主的乔木林,但整个生态系统是完整的,应该属于原生态 空的空气清新、清新、美丽,偶尔有一些杜鹃花点缀其间,可谓锦上添花,赏心悦目 此时,走在山间小道上,穿梭在林中的孟树下,似乎有一种放松和愉悦的感觉,远离喧嚣,走向外面的世界,摆脱世俗的纷争和世俗的烦恼 难怪许多人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工作和生活之外,热爱山川,享受大自然中天堂般宁静自由的户外生活 11:20左右,我到了第二组巨石。这里的石头表面比较光滑,没有沟壑存量,以高、大、险著称 当人们站在底部向上看时,他们真的感觉到山在下降,他们感觉到人类是如此的渺小 拍戏停留期间,后来者络绎不绝,看装备,听口音。许多人是来自闽南的职业朋友 说时迟那时快,过了一会儿,十几个人已经手脚并用爬上了岩石的最高点,包括我的队友。下来的时候他很满意的说:他来了三次,今天终于爬上来了。 看他开心的心情,可想而知,往上爬是极具挑战性的,回到山上就有一种胜利感 【/h/】午饭后,是最后一个景点——第三组巨石 因为距离不远,而且都在高处,第三组巨石上一个看似“王冠”的石头突然出现在眼前 我们走近时,听到一个女孩很清脆的声音:“都爱青的身体。” 原来这个女孩选择了最好的角度,以巨石上的“王冠”为道具,过着“王者瘾” “王冠”下的巨石裂开一条约1米宽的石缝,人们称之为“天空的第一线”。石缝里有几块摇摇欲坠的石头,似乎随时都有掉落的危险。走过它,真的让人感觉心跳 在“王冠”的北面,有两块巨大的石头堆叠在一起,它们像两只乌龟一样作为交配的形状,以它们的方式诠释了自然永恒的生命主题 在我们回来的路上,仍有源源不断的游客上山 青山无声,山风有声 短暂的一天旅程即将结束,但毕竟这是一次意志的体验和灵魂的洗涤 蔡启枫的文字/图片

标题:(旅讯)探访凤山十八股头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莆田新城网是福建莆田地区知名的本地城市生活门户网站,莆田新城网所著的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莆田新城网将予以删除。

莆田新城网介绍

莆田新城网是福建莆田地区知名的地方门户网站,为300多万莆田人提供快速、贴心、有效的城市生活服务的新媒体平台和网上家园。主要有新闻、人才、房产、家居、装修、交友、婚嫁、母婴、教育、家园 版块 等。网站秉承着“关注生活、关爱生命、互动交流、共享资源”的理念,从一个地方论坛发展到现在极具人气的地方门户网站。不断的向海内外提供最丰富、最全面、最权威的新闻和莆田新闻资讯。网站还注重对妈祖文化、莆仙戏曲、乡土音乐等地域文化的传播,强化教育、就业、健康、旅游、购房等生活资讯的服务功能,不断增强音频、视频服务功能,满足大家对网络多媒体时代的多元审美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