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从地名看莆田的水利工程
本篇文章2399字,读完约6分钟
图为东镇水库河堤。大坝北端旁边是溢洪道控制闸门。大坝后面的南端有一个水电站。
莆田水利工程名称众多,记录了历史上劳动人民治水的辉煌成就,保存了一些已经消失的水利遗迹,是莆田水利、农业发展和抗灾的见证。
莆田县以前背靠大海,现在的兴化平原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白浪直抵虎山脚下,光华寺前。自唐代以来,莆田历代人民不屈不挠,依靠集体力量和群众智慧,经过艰苦努力,改造自然,修建各种水利工程,把这片大海变成了肥沃的土地。山区沿海地区也修建水利,多种方式发展农业。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项目被放弃或重建,但仍保留在地名中。从1/12.5万的莆田市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116个水利工程名称,占全县总名称的6%。这些地名的特征是唐静蒂巴沟、镇皮赤汉和斗门。其中,堤防是抵御潮汐的建筑物。池塘、水井用于蓄水(抽水)灌溉,大坝用于截流,沟渠用于引水,陡坡闸门、涵洞用于泄水、泄洪。
池塘是古代劳动人民挖掘出来的用于蓄水灌溉的大型池塘。今天莆田的水利工程名称中,有42个是唐。它分布在山区、平原和沿海地区。如唐生(大阳乡)、唐可(江口)、横塘、钱塘(黄石)、小棠(凤凰山)、塘边、塘西(郭桓)、后塘、钱塘(平海)、苏塘(胡适)。这些都是村名。还有两个乡名:乌塘镇古称乌塘,唐傲,月塘乡。最早的池塘可以追溯到唐朝。据《新唐书·地理五》记载,贞观年间(627-649年),莆田县在南阳平原挖了六个池塘,共灌溉1200公顷。其中,规模较大的是国庆堂:周觅30里,灌溉田500公顷(“八民同治”);周觅横塘20里,灌溉田200公顷(弘治府治)。到现在,横塘村附近还有汤头和汤唯的名字;杰汤漾灌田200公顷(八分之一亩)。陈赤阳的莆田水利知北塘记载了30多个池塘,大部分被废弃。沟渠修建后,许多池塘变成了田野。只有国清池,俗称图海,一直保存到现在。就今天的土海而言,主体面积约700亩。和池塘一样,池塘比池塘小。有水池的地名,如大池口(格鲁)、小池(大洋)、后池(埭头)。有洞穴,是小池塘,甚至没有泉水。也是地名的词,地图上没有。城关以前有水洞。
井不仅供应饮用水和生活用水,还灌溉农田。莆田井有18个地名,沿海地区常见。如郑经(胡适)、侯景(庄边、岱头)、三京、大京(日南)、燕京(曲路)、京头(西天卫)。大多数沿海地区位于丘陵地区,缺水。当人们第一次在不发达的地方定居时,他们必须首先找到水源。打井取水相对干净。按照最小努力的原则,在水井附近建房子,更多的房子形成村庄。人们根据他们的特征、位置和姓氏给井取名。村庄由水井建成后,一些井名变成了村庄名。比如地图上标注的背井,不是指某一口井,而是指在背井旁边修建的村庄。
Pi是人们在溪流上修建的大坝。北有3个地方。“莆田水利直皮塘”:有很多直皮。类似岩石的堰流,抑制水并倾向于灌溉。如果遇到一个流,可以截取。这本书记录了60多种邪恶。吴兴是在唐鉴中期(780-783年)在北洋修建燕叔北的。有木兰坡(城南)、太平坡(鲁芬)、南安坡(江口)和华斯坡(龙桥)。其中有木兰北附近的北投、太平北、南安北等地名,至今仍起灌溉作用。宋林太《李长哲传》:裴承在唐田调拨800石,设立裴师,委托后人负责修裴。这就是当时的木兰坡管理委员会,大概就在坡旁边,后来变成了一个村。木兰北还有挡潮功能,属于保盐蓄光工程。
沟渠是平原上的一条沟渠,它吸取邪恶的水和溪流来灌溉农田。有10个沟名。如沟口(新都)、沟沟(黄石)、沟沟(高贝)、沟头(城南)、大沟(月塘)。兴化平原沟渠纵横,水网纵横,灌溉了几十万亩良田,成为鱼米之乡。南阳的沟水来自穆兰北。北洋的沟水来自木兰北、南安北、延寿溪。木兰北通道全长310公里,相当于莆田到龙岩的公路里程。
陡门为泄水闸门,用于泄洪排水。1陡门地名。位于荔浦(古称卢普),宋坚。兴化平原每年都因台风、暴雨、风暴潮和天文潮汐而受到洪水的威胁。南北大洋有许多陡峭的闸门和水闸,起到排水的作用。涵洞名称有一个,就是汉江(俗称汉头)。涵洞是用于排水的涵洞。
坡、沟、陡门(河汉)是木兰北水利工程的三个组成部分,在地名中均有。
水坝是阻挡溪流上的水的结构。有12个坝名。如坝头(白沙、大阳)、南八里(庄边)、坝侧(大阳、湖石)。水坝是用来阻止水流、提高水位和引水灌溉农田的。境内溪流密布,源短流急。碾压坝一般用于小型水利工程。莆田水利知北塘记载的大坝有上百座,一座大坝一般灌溉几十亩到几公顷,最多几十公顷。大坝附近的村庄被称为坝头。
深圳和平原上的沟渠功能一样,是一条从小溪(山谷)取水灌溉农田的运河。深圳有5个地名。如镇头(华亭)、林镇(城南)、镇定(庄边)、镇口(白沙)。东镇水库是福建省大型水库之一。《八民同治》:太平北引鲁西之水,即溪右随山使深圳,灌溉教育。《弘治富治》:写为深圳,引(潞西水)记南方。沿着山切割石头。采用筑山砌石的方法。
堤防是沿海岸修建的挡潮挡水建筑物。有6个堤名。如花地、沙地(黄石)、帝江(平海)、滴头(秀屿),其中最著名的是黄石东部柘弄的镇海大坝。“莆田水利堤”:自唐太宗吴兴造海开北洋河为堤,观察使裴元帝造海开南洋河为堤,故居平土。这两条堤防分别建于唐鉴年间(780-783年)和元和年间(806-820年),标志着兴化平原垦荒的开始。
是用来挡潮的土堤。有15个地名。如如东(黄石)、后岱(胡适、东澳)、戴笠(白塘、东澳、城南)、代北洲(平海)。读书不劳而获,音乐队。在古代,农民在海堤外的高滩上开垦农田(称为戴天),并在外面修建戴天以抵御潮汐。在内堤(海堤)上开设涵洞,以引导沟渠水用于灌溉。在成功的开垦之后,一些人在戴天建造房屋,并逐渐形成村庄。这些村庄被称为戴笠。
不在地图上的小地名,水利工程地名也很多。
从莆田水利地名可以看出,历代重视水,社会发展水平制约水利。村庄大多形成于水源附近,人们喜欢用附近的水利工程来命名村庄。(余)
标题:(文化)从地名看莆田的水利工程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莆田新城网是福建莆田地区知名的本地城市生活门户网站,莆田新城网所著的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莆田新城网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文化)戚继光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