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莆田卢氏靠卖桂圆干盖起了“百廿间”大厝
本篇文章1404字,读完约4分钟
屋顶漏水,横梁因雨水侵蚀开裂松动,住户只能用电线捆绑固定
开放语言
莆田自古有“文学名邦、海滨邹鲁”的美称。古代地少人多,迫使许多莆田人离乡背井,异地谋生,逐渐形成了以世为生的风俗。据史料记载,莆田人的经商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宋,他们的足迹开始踏上东南亚。渐渐地,蒲商逐渐形成了大规模的商业帮派,活跃在省内外各地,经营着从干果到钱庄的各种行业。他们被称为“中国犹太人”,民间早就说过“没有繁华(指兴化商帮)不能成城”,“没有成就不能成城”。在古代,濮商不仅奠定了濮商精神的基础,还为后代留下了许多文化遗产,给后代讲述了老一代濮商的历史故事。
从现在开始,《海都日报》莆田新闻版将推出“在古迹和平的地方寻求商业繁荣”系列报道,参观老浦商人留下的文化遗产,聆听老浦商人后裔的老企业家故事。
汉江区五塘镇位于莆田山区与平原的交汇处。由于旧社会商业发达,武堂古镇一度繁荣。古镇的形成归功于西庄村的吕氏。靠卖桂圆发家致富的吕氏,在家乡修建了地标性的吕福茂大厦,然后拆了大厦的墙来改造店面,从而奠定了武堂古街的格局。昨日,海都记者重游五塘古街,在卢氏大宅和古街的沧桑中寻找卢氏努力的痕迹。
武堂百年老宅里的人都很照顾他们
昨天,记者来到了五塘古镇老街中心。横街和知街的交叉口,十五个店面成直角相连。店面后面是陆福茂大错,这些店面都是大错人的。87岁的居民卢春木带记者参观了老房子。众所周知,大宅建于清朝(1821-1850年),东北面向西南,大宅三院六天井,单层五厢。此外,在正果的西侧,有一个供奉祖先神灵的祠堂和一个供人们供奉的观音阁。三座建筑水平排列,形成一个等宽的大砖杵。整个庭院特别开阔,环顾大错的店面和双层楼,似乎还能读到卢氏家族在百余年沧桑中创造的繁华与辉煌。
陆春木说,大屯的20多人都是陆的后代。“每年元宵节的时候,各地的鲁子孙都回来,几百人住在老房子里,很热闹。”卢氏府内部虽然陈旧,但整洁干净。卢春木说,大家都很爱护老房子,希望在保护下能长久。“现在,屋顶漏水是老房子面临的最大问题。我们不敢动手修理,只能暂时用电线绑起来。”
拆墙盖店面铺古街格局
陆春木介绍,陆福茂的祖先是陆友石。因为出身贫寒,年轻时跟着老乡去苏州杂货店当学徒。学徒期满后,他离开商店独立摆摊。后来他的生意越做越大。“相传祖上曾与一名叫石的少年结为兄弟,供养他读书。后来,这位年轻人中了进士,被任命为福建省观察历史,”卢春木说。他的祖先在他们的帮助下进一步扩展了他们的业务。“他把家乡的桂圆干制品命名为‘鲁福毛’,运到苏州。任何运往国外的龙眼干包装上都印有“陆福茂”的名字,这可以受到政府的保护。
据了解,卢友石生意兴隆,名利双收后,在家乡乌塘西庄建起了“一百二十间”。清二年(1910年),陆家后裔明义嗣决定拆除前的城墙,在南面(今横街)建五个半店,在东面(今直街)建九个糖果店,奠定了乌塘古街的基本格局,使乌塘成为名副其实的古镇。古镇开始在这里聚集,逐渐形成了山与平原交汇的繁华景象。
进入民国后,由于交钱交粮的拖累,鲁的生意开始走下坡路,收入几乎无法支撑全民开销。氏族人不得不将这些商店与房屋分开,但他们的财产权仍然属于整个氏族。因此,一块石碑警告族人不要私自出售店面。如今,随着新街的建设,商业中心已经转移,横店的五家店铺几乎全部关门,这标志着鲁家族在农耕时代创造的商业辉煌已经结束。(记者陈小芳·李卫强/马文·接君/图)
标题:(文化)莆田卢氏靠卖桂圆干盖起了“百廿间”大厝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莆田新城网是福建莆田地区知名的本地城市生活门户网站,莆田新城网所著的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莆田新城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