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政银携手 征信赋能小微民企融资发展
本篇文章3427字,读完约9分钟
在辽阔的中国大地上,中国正一步一步走在生态管理的道路上。无论是在荒地、沙漠还是农村,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努力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北部,在蒙古语中的意思是“美丽的高陵”。历史上它曾经是一个有丰富水生植物的好地方。然而,在清朝末期,国家衰落了,内忧外患。“美丽的高陵”破败不堪,树木枯萎荒芜。
1962年9月,来自全国各地的369名热血青年吹响了“向塞罕坝进军”的号角,一路向北,踏上了海拔1900多米的塞罕坝。塞罕坝林场的初衷是建设这样一个林场,改变当地的自然面貌,保持水土,同时为减少京津风沙源的危害创造条件。
这支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队伍,无畏而危险,毫不犹豫地发起了绿色进攻,从而开启了半个多世纪以来植树造林的传奇。
塞罕坝人民牢记自己的使命,咬紧牙关,握紧拳头,挑战血肉之躯的生存极限,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一寸一寸地要求绿色的土地。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探索和努力,塞罕坝三代人成功地把这片荒地变成了一片美丽的森林。
今天,塞罕坝有数百万英亩的种植园和数亿棵树。这里,单位面积的森林储量超过了世界森林的平均水平。今天的塞罕坝也是建立“中国天然氧吧”的示范点,素有“华北绿肺”之称。它不仅具有挡沙蓄水的实用功能,而且成为人们外出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中国在塞罕坝创造的生态奇迹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北京时间2017年12月5日,在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获得了“地球卫士奖”。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给出的理由是:“来自中国的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了‘激励与行动奖’,他们把这片荒地变成了绿色天堂。”
“他们修建的‘绿色长城’帮助数百万人远离了空的气体污染,并保证了清洁的水源供应。”时任联合国副秘书长兼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的埃里克·索尔海姆称赞了塞罕坝的壮举。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主任兼发言人奈桑·萨巴说,“地球卫士奖”经过了最严格的评选,获奖者是世界环保领域最杰出的榜样和人物。“通过这些获奖者,我们看到了许多关于中国环境保护的激动人心的故事。”
塞罕坝的绿化也赢得了世界的赞誉。许多国家表示,他们将把塞罕坝的绿色样品带到世界的每个角落。
来自非洲的菲利斯·恩甘加说:“在非洲,大部分未开垦的地方都是沙地。中国有能力改变沙地生态,这是我们特别需要的信息。这样,我们就可以扩大我国的生物多样性,改善我们的生态系统,并应对粮食危机。”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非洲区域气候变化规划协调员理查德(Richard)认为,塞罕坝项目将中国北方的沙漠变成了一个肥沃的农林生产基地,这一技术应该在世界各地推广,不仅可以应对沙漠扩张的挑战,还可以使沙漠获得丰收,这正是人口增长的世界所需要的。
的确,塞罕坝森林属于中国,而中国的环保行动属于世界。
沙漠到绿洲世界树模型
库布齐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自西向东绵延360多公里,面积超过18600平方公里,横跨鄂尔多斯高原北部。新中国成立时,库布齐沙漠每年向黄河岸边推进数十米,流入泥沙1.6亿吨,直接威胁到河套平原和黄河岸兰,沙区人民的生活和生产经常受到干扰。
现在,经过多年的艰苦治理,库布齐沙漠的治理面积超过6000平方公里,绿化面积超过3200平方公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沙区经济持续发展,实现了从“沙使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创造了沙漠变成绿洲的奇迹。
在库布齐沙漠,种树只需10秒钟,成活率达90%以上。短短10秒钟的背后,是库布齐立足中国、造福世界的沙漠综合治理之路,它探索出了一条“党委政府政策主导、企业产业化、农牧民市场参与、科技不断创新”的四轮驱动的“库布齐沙漠治理模式”。
库布用工业带动治沙,大肆渲染生态产业链,从“谈沙变色”到“爱沙”,上演了一出“沙中淘金、沙中繁荣”的生态剧。
企业探索创新了100多项沙漠生态科技成果,如迎风坡造林、微创植树、无人驾驶飞行器防沙治沙等,为全球荒漠化防治提供了科学解决方案。
从死亡之海到重获生机,库布齐沙漠的壮丽转折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
自2007年成立以来,库布齐国际沙漠论坛已经成功举办了六次。2013年9月,第十一届联合国防治荒漠化会议通过了一项决议,将库布齐国际沙漠论坛作为实现《防治荒漠化公约》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和平台。
2014年,库布齐沙漠生态治理区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立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并作为全球荒漠化地区生态系统的首个研究对象,探索生态脆弱地区生态保护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有机结合的模式。2017年,在第十三届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缔约方大会上,库布齐作为中国防治荒漠化的成功实践,被190多个国家代表共同起草的《联合国宣言》写入其中,成为全球防治荒漠化的典范。
在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伊利集团董事长王文彪因其在库布齐沙漠治理方面的努力被授予“地球卫士终身成就奖”。
治理库布齐沙漠的成就让世界以新的眼光看待彼此。
2018年6月,在“库布齐30年治沙成就总结”上,索尔海姆说:“库布齐沙漠治理30年是一个奇迹。”他说,荒漠化是一个严重的全球性挑战。库布齐模式的贡献在于为全世界10多亿人口的荒漠化地区的和平、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树立了榜样,并带来了信心和希望。
目前,库布齐沙漠治理模式不仅成功登陆中国主要沙地,还成功进入沙特、蒙古国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与世界各地荒漠化地区分享成功模式,为国际社会治理生态环境提供“中国经验”,为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的“世界目标”提供“中国计划”,为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一种新的国际田园模式
人们的钱袋鼓鼓的,但周围的水是黑暗的,他们的家是现代化的,但外面是凌乱的。这是许多年前浙江许多农村地区的真实情况。
“那时候,我每天都要带一桶脏水去很远的地方倒污水。我的厨房里没有污水管,村子里没有垃圾桶,河水被污染了,又黑又臭。”说起往事,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陆家村村民邱感慨万千。
然而,在今年9月的一次演讲中,她的话透露出变化,充满了喜悦和自豪。她告诉全世界,浙江有一个“千村示范、千村改造”的项目(以下简称“万村工程”),把她的村庄变成了一张美丽的明信片。
这张明信片也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北京时间2018年9月27日,浙江省“万人工程”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中的“激励与行动奖”。邱向世界讲述了浙江从这样一个舞台上美丽的转变。
每个人都把这种变化归功于“一万个项目”。
2003年6月,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为重点,浙江启动了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核心的“万村工程”,启动了村庄整治和建设。
截至2017年底,浙江省共有2.7万个建制村完成了村庄整治建设,占全省建制村总数的97%;74%的农民厕所污水、厨房污水和洗涤污水得到有效处理;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和有效处理的已建村全部覆盖,41%的已建村实现了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一万工程”也注重把改善环境和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通过改造和升级,高污染的小作坊已经搬迁到工业园区。许多农村地区开辟了绿色产业,如绿色农产品和手工艺品的管理,通过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销售。同时,还注重农家乐休闲点的培育,将农村生态环境转化为旅游资源。
今年4月,索尔海姆走访了浙江许多地方,对浙江的绿色发展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赞赏:“我在浙江浦江和安吉看到的是中国未来的样子,甚至是未来世界的样子。”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人民的福祉和未来,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浙江的宝贵资源和财富。江山市西北山麓陈达村的村民王艳琴(音译)说:“普通人的梦想其实很简单:有一个好环境、好生活、好心情。这就是我们追求的幸福!”
人们常说,今天的浙江不再脏,而是:“农村是后花园,城市是农村的中央商务区!”
的确,在这片土地上,城乡真正实现了“无缝对接”。进了农村,公共交通到了村长,硬化的道路到了田地,超市到了门口。在这里,流淌的小溪清澈见底,让你想喝一杯;在这里,清爽的空气体浸透了花草的芳香,让你想张开胸膛用力吮吸...近年来,旅游部门对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进行了多次调查:乡村旅游的首选是什么?浙江总是得到最好的选票。
普通人眼中的一个又一个奇迹诞生在中国这片沃土上。生态环境管理,“我们应该自己做,而不是别人”。中国的努力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的智慧也传播到了国外。
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在生态治理方面的努力。(记者魏)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12月18日,第12版)
编辑:计然
标题:(经济)政银携手 征信赋能小微民企融资发展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莆田新城网是福建莆田地区知名的本地城市生活门户网站,莆田新城网所著的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莆田新城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