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莆田新城网”,在这里您可以了解到莆田城厢区、涵江区、荔城区、秀屿区;仙游县等本地最近发生的大小事。

主页 > 新闻 > (本地)调研产业扶贫基地

(本地)调研产业扶贫基地

来源:莆田新城网作者:濯昊英更新时间:2020-10-09 17:15:01 阅读:

广东省通过构建教育机构+自然保护区、公益组织+产业服务两个跨行业生态圈,搭建了广东省自然教育基地、广东省林业学会自然教育专业委员会和粤港澳自然教育联盟三个平台。自2018年以来,该省建立了300多个自然教育活动平台,组织了12000多次自然教育活动,累计有200万人接受教育并参与活动。

广东打造自然教育样板

在广东,自然教育是省林业厅列出的八大重点任务之一,广东省林业局成立了自然教育领导小组,有专人负责自然教育,其中自然教育是2019年的重点任务,并给予财政支持。这些做法保证了自然教育机构、人员和资金的稳定。

广东打造自然教育样板

广东自然保护区数量居全国首位,为发展自然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和条件。2014年,广东省率先在深圳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建立了中国第一所自然学校,创建了自然教育模式。总结华侨城自然学校“人对人”、“人对自然”、“人对社会”的成功经验,借鉴本地区先进的自然教育方法,组建以红树林基金会(mcf)和深圳绿色基金会为核心的自然教育团队,探索自然教育之路,制定自然教育标准。2017年,深圳首批13个自然教育中心成立,深圳第一个绿色生态中心成立。2018年以来,广东省推广深圳自然教育经验,从制度创新、方法创新、平台创新等多方面进行探索,率先成立粤港澳自然教育联盟和广东省林业学会自然教育专业委员会,为全社会推广自然教育形成了良好局面。

广东打造自然教育样板

多种形式的自然教育活动有序开展,建立了互联互通的自然教育网络体系,推动粤港澳自然教育工作形成优势互补、均衡协调、共同发展的趋势,为自然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以珠江三角洲国家森林城市群建设为载体,大力推进自然科普场馆建设,重点培育辐射能力强、示范带动效果好的深圳、广州、韶关自然教育板块。全省首批建立了20个自然教育基地,涌现出一批类型丰富、特色鲜明的自然教育模式,如广东丁玲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韶关丹霞山国家地质公园等。

广东打造自然教育样板

打破非政府组织、社会组织和政府之间的界限,建立互信关系。推动全省各地积极开放自然保护区,与社会组织共同建设自然教育基地、自然学校和自然中心。首届粤港澳自然教育论坛高标准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和自然教育权威专家应邀讲学。来自国内外200多个组织的400余人参加了会议,并邀请国内主流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形成了共同推进自然教育的良好舆论氛围。我们广泛发掘湿地文化、森林文化等特色文化,在各地推广一系列不同特色的自然教育活动,打造了一批具有岭南特色的自然教育。

广东打造自然教育样板

下一阶段,广东省将继续从五个方面推进自然教育工作:一是加强自然教育标准体系建设,从人才培养、教材设置、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改进和提升。,并建立自然教育的行业标准。二是利用全省自然保护区优势,大力推进自然教育基地建设。到2020年,我们将在全省建立50个自然教育基地,建设一批国内先进水平的自然教育场所,大力提升自然教育服务能力,形成覆盖全省的系列自然教育网点网络,基本建成以森林和湿地为载体的全国自然教育基地网络。三是整合各方资源,建立跨境自然教育平台,提高大中小学自然教育普及率。第四,深入生态文化,全方位开展各种自然教育活动,打造10多个自然教育品牌和自然教育团队,扩大自然教育的辐射和影响。第五,加强粤港澳自然教育的合作与交流,推进自然教育的跨区域、跨境建设,增强创新和主动性,推进粤港澳自然教育国际化。(记者黎明明)

广东打造自然教育样板

编辑:张静文

标题:(本地)调研产业扶贫基地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莆田新城网是福建莆田地区知名的本地城市生活门户网站,莆田新城网所著的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莆田新城网将予以删除。

莆田新城网介绍

莆田新城网是福建莆田地区知名的地方门户网站,为300多万莆田人提供快速、贴心、有效的城市生活服务的新媒体平台和网上家园。主要有新闻、人才、房产、家居、装修、交友、婚嫁、母婴、教育、家园 版块 等。网站秉承着“关注生活、关爱生命、互动交流、共享资源”的理念,从一个地方论坛发展到现在极具人气的地方门户网站。不断的向海内外提供最丰富、最全面、最权威的新闻和莆田新闻资讯。网站还注重对妈祖文化、莆仙戏曲、乡土音乐等地域文化的传播,强化教育、就业、健康、旅游、购房等生活资讯的服务功能,不断增强音频、视频服务功能,满足大家对网络多媒体时代的多元审美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