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知乎“变”局:面包有了,爱情还在吗
本篇文章3658字,读完约9分钟
如果不开放生态,继续实行考试制度和邀请制度,知乎会成为今天更有价值的“知识社区”吗?周源不愿意做出这样的假设。从知乎改变的那一天起,他就做好了接受市场挑战的准备。他只是没有预料到,这场关于面包和爱情的争论会伴随知乎到今天。
2011年,周源创建的知识社区知乎上线了。八年时间,知乎成长为知识付费领域的“独角兽”。今年8月8日,知乎宣布完成2.7亿美元的E轮融资,估值25亿美元,是其两年前D轮融资估值的2.5倍。
如今拥有2亿用户,商业化越来越成功的知乎,在口碑上呈现出越来越严重的两极现象。周源的支持者和反对者对他和他的知乎近年来所做的改变有不同的看法。同理,他们都想知道知乎以后会怎么走。
这是理想与资本的较量,也是周源“改变”与坚持的平衡。
知乎的“变”
知乎的“改变”始于2013年的生态开放。原本小而美的“知识社区”在短时间内涌入大量用户,原有的氛围和文化开始淡化,平台上的内容质量开始明显下降,使得知乎早期的很多重度用户感到不满,甚至选择了逃离。
接下来,知乎花了一年时间梳理整理。在周源看来,知乎当时所面临的处境就像《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提到的纽约复兴时期。那时,纽约的人口从700万增加到900万。从城市管理的角度来看,“我们必须把大部分精力花在卫生和修理窗户上”。
但他不后悔这么做。周源在谈到对外开放时说,他当时只问了自己两个问题:知识的共享和传播是针对大多数用户还是针对少数用户?知乎是想做服务大多数人的产品还是服务少数人的产品?周源的答案是前者。
开放生态后,知乎一如既往的低调,专心做自己的“慢生意”。与此同时,知乎的用户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产品内容也在逐渐丰富。2016年将是耀眼的一年,这是知乎的重要时刻。
持有流量的周源开始在知乎解决商业化问题,回归流量逻辑。
2016年愚人节前夕,在知乎的付费产品上线之前,知乎组织了一次内部沟通会议,会上周源喊出了“实现”的口号。“为什么要做这个产品?很多人总是问我怎么商业化,这让我很困扰,于是我带着一个团队去做一些商业化的事情。只是赚钱而已。”他还开玩笑说,值得的目标是每月20亿元的流量。虽然是玩笑,但也被外界解读为知乎的商业化“野心”。
随后,知乎在支付领域做了一系列的尝试,将这家低调的公司多次推到了风口浪尖。有人担心知乎在支付领域的尝试会让知乎离钱更近,离用户更远。周源当时说,到现在为止,知乎比不要忘记你的主动心态更重要。
根据周源的描述,知乎的每一个变化都与其所处的市场环境有关。“所有技术公司都在商业环境中继续发展。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大家对流量的追求是焦点。从某种意义上说,流量代表了那个时期的很多东西,代表了你的商业化能力,代表了你的影响力,代表了你的规模、估值等。”他说。
现在,知乎正在规划下一步的改变。随着用户越来越关注内容的质量,他们越来越追求更可靠、更可靠的多样化服务。周源认为,市场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数量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完全满足用户的需求。互联网提供的价值越来越重要。“将来,我们甚至可以呼吁大家在一个更加开放的环境中更加关注这件事。”
在过去的两年里,从周源到知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智湖E轮融资成功后,周源给员工写了一封公开信,一开始就宣布了融资成功的好消息,然后讨论了智湖未来的发展场景和商业模式。
2016年,知乎D轮融资成功,周源也给员工写了公开信。信中把融资成功放在最后,通篇提到最多的是“用户”二字。在周源看来,决定公司成败的不是竞争或资本,而是用户。
你不能不成为一个战争国家
2016年对周源和知乎来说是喜忧参半的一年。好消息是,知识支付站已经站在风口浪尖,资本的不断增加迅速扩大了整个市场;令人担忧的是,在短时间内,知识支付领域出现了很多竞争对手,市场迅速变红。
当年《罗记思维》主旨发言人罗振宇在2016年新年致辞中获得实时第一;喜马拉雅山举办的“123知识嘉年华”销量突破5000万元;《知行》10月份单月收入超过1800万元,达到巅峰...
短短一年时间,知识支付市场上的产品层出不穷,而且都表现出色。但是在开发后期,各大平台的产品都已经“高度同质化”。比如get,喜马拉雅,新世界读书俱乐部等。都加入了“听书”付费产品的战场,他们在选书和讲述方式上是相似的。由此,消费者对后期的知识支付产品产生了质疑。有人认为大部分知识付费是“大忽悠”,传授的知识是“没有你的思考”。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为知识付费实际上是在满足人们“仿佛在获取知识”的虚荣心。
作为知乎的投资人,创新工场执行董事高小虎曾经说过:“整个行业现在应该处于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的中期。一般来说,很多行业在这个阶段都会受到质疑。但核心是看这个需求是否持久持续。”
高晓虎从三个维度判断知识支付市场:一是支付的线上场景是长期趋势;第二,中国的职业技能教育或生产资料教育市场会越来越好。同时,对新情绪或各个层面的冲动收费也有助于市场。“如果你为更多有这种需求的人扩张,如果这个群体的扩张不停止,这个市场就没有问题”;第三,真正为用户的自我修养买单,这个领域其实就是阅读市场。
在他看来,现在的市场问题是“蛋糕太大,挤不清人,分配给大家的人更少。”不知道这种情况对知乎的影响有多大,但可以肯定的是,从那一年开始,知乎的业务“加速”了。
“这个行业机会均等,然后注重创新。到了这个层次,没有论资排辈,大家都在同一个舞台上竞争。”周源了解互联网市场和知乎的情况。在谈到知乎的快速发展时,他说今天的互联网竞争是二战,你不能不做一个战争国家。
“不是某人的理想国家”
2015年底,知乎接受了腾讯和搜狗的注资,获得了更多流量。2016年,在资本的影响下,知乎开始在产品形态创新上寻求突破,“物超所值”、“知活”等付费产品相继问世。当时,有媒体问周源:“还有一种建城的感觉吗?”他的回答是,知乎希望成为知识消费者的有用产品,“而不是某个人的理想国家。”
或许,爱情从一开始就是早期知乎用户的幻想。2012年6月,当知乎面临发展分水岭的时候,周源写了一篇文章回答“知乎团队的路是怎么来的,知乎未来会怎么发展?”“我最初的意图不是汇集高质量的信息,”他说。Zhihu要做好连接,这样用户的知识才能更好的连接。这句话后来被表述为“让大家高效获得可靠答案”。
从某种意义上说,周源从未改变。他在描述自己的创业理想时说:“那一刻,我开始明白为什么很多人向往北京。虽然这里有恶劣的天气,最不友好的房价和食物,就像保罗·格雷厄姆写的文章《市场野心》,“所有伟大的城市都会激发某种野心”,其中隐含着一种冒险精神。这里的咖啡馆、学校、地铁里的年轻人之间的对话传递了一个信息:你应该做点什么。”
于是,知乎被开放,然后商业化。比起讨论面包或爱情,周源更关心知乎本身。为了知乎的发展,他从一开始就没有排斥资本的意图,区别只在于资本能够推动知乎商业化的速度。
在一次采访中,周源曾回忆起知乎刚上线的那一幕:“那天很晚了,凌晨三点就要上线了。我们买了一瓶酒,很劣质的香槟,没有杯子。我们拿纸杯倒了,然后就不开酒了。要知道,打开瓶盖花了很长时间——就在这时,大家突然停下来,五六个人,我们看着面前摆满了图纸的桌子,我们看着当时的纸。感觉就是知乎终于上线了!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它终于结出了果实。那一刻,很刺激,很有趣。后来各种欢乐都很难和别人分享。因为只是那个时候,是从零开始。”
不久前,在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周源说:“我在2008年刚刚开始创业。当时,科技公司还相对较小,任何微小的进步——产品、模型或技术——都令人兴奋和鼓舞。”十年后,知乎的每一步改变能让人感到激动和鼓舞吗?后来,他也没多说。
在周源看来,为知识付费就像跑马拉松一样。他觉得把知识变成有偿服务和商品需要很长时间,中间会有很多产品和技术的迭代,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他重视用户体验,希望“慢慢煨”。
“我认为真正能给科技公司带来战略危机的是,他们开始变得对用户一无所知,他们不再为了用户的价值而改进产品,或者因为他们开始变得盲目,变得认知上自我扩张。”周源在接受中国青年报和中青在线记者的独家采访时说。
但是,资本的涌入和市场的变化,会让产品“蓄势待发”吗?我们不知道。但是周源是这样认为的。他说,知乎的投资人很有价值,愿意等一个产品慢慢成熟,而知乎对投资人的选择是“队友”的选择。
“你现在离理想更近了吗?”2016年,周源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他说:“现在整个开发都在按照原来的思路进行。在这方面,很清楚。”
在周源创办知乎之前,他创业失败。创业失败后,他去西藏“归零”。旅行期间,智虎后来的联合创始人肖恩给他发了一条短信,他一直保存到今天:
“人们不仅仅是在寻找结果。如果只是为了寻找结果,人们很容易走捷径。在走捷径的过程中,人很容易失去现实,甚至会逐渐失去饱满的热情。我觉得真正重要的是对真实意志的追求。只要我们有这种走向现实的意愿,即使这次失败,我们也终将走到最后。”(记者张俊斌)
标题:(要闻)知乎“变”局:面包有了,爱情还在吗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莆田新城网是福建莆田地区知名的本地城市生活门户网站,莆田新城网所著的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莆田新城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