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协力寻回八旬走失老人
本篇文章4307字,读完约11分钟
“今年有7000多只雌性藏羚羊和2000多只新生藏羚羊,比去年增加了1000多只。6月底,申扎县所有的藏羚羊都出生了。”31岁的男孩塔青从事藏羚羊保护工作已超过10年,他还负责管理深扎县的42名野生动物保护者。
那曲市申扎县位于西藏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是一个传统的一级保护动物藏羚羊的“大产房”。多年来,中央政府和西藏自治区政府始终把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作为重中之重,明确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西藏工作的底线、红线和高压线,使其被誉为“世界上最后的净土”。
“没有动物,这不是羌塘”
西藏位于世界屋脊的核心地带,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93年,是世界上最高、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29.8万平方公里。保护对象是“一个保存完好、独具特色的高山高原草原生态系统和境内较为珍稀濒危的野生动物”,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没有动物,这里就不是羌塘。现在的羌塘草原是名副其实的野生动物天堂。”尼玛县的野生动物保护者卡加达·芒(Kagada Mang)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有30年的经验,他说,在最近几年的巡逻中,他清楚地感觉到各种野生动物活动频繁,而且数量还在增加。
“五年前,藏羚羊看见我就跑了。他们只能在笔记本上记录时间和地点,但他们不能触摸任何东西,如数量和距离。现在不同了。看我最新的笔记本。有很多内容,因为我可以更仔细地观察它们。很多时候,这些生物变得不那么害怕人了。”翻看卡加达繁忙的巡逻日记,我发现日记详细记录了时间、地点、人数、巡逻人员、距离以及动物遇到藏羚羊等重点保护动物的方向。
据西藏自治区林草局提供的数据,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羌塘草原及其他地区的藏羚羊数量已从不到7万只增加到约20万只,藏野驴数量已从约5万头增加到约9万头,野牦牛数量已增加到约1万头。西藏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为了保证藏羚羊的顺利迁徙,林业部根据迁徙路线安排了大量人员昼夜巡逻,密切关注藏羚羊的迁徙动态。当地森林警察也加强了巡逻,以保护藏羚羊的迁徙。”塔青说,每年藏羚羊生产前,那曲市林业等有关部门都会组织大家集中力量进行培训,加强大家对野生动物识别、保护和管理法律法规的学习。
砍树者成了护林员
米林县南伊洛巴民族乡是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多年来,南一沟已成为西藏一个受欢迎的景点,依山、谷、密林和独特的人文习俗和珞巴族的好客传统。
“来这里的游客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林芝有名的‘穷林村’和‘伐木沟’。”伊拉克南部珞巴族乡邛崃村村民多布杰告诉记者,30年前,村子里满是运木材的卡车,山上的树基本上都被砍倒了,从山脚到山顶都是光秃秃的。南沂河泥泞,山洪频发。
原来,林芝曾经是西藏的主要木材供应商。为了保护生态,20世纪90年代末,西藏全面禁止林区采伐,国家先后投资数亿元在林芝地区建立了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茶余刺巴沟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此外,西藏自治区还建立了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如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草原生态保护补贴和奖励、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等。截至目前,已落实各类生态补偿资金316亿元,使该地区近70万农牧民稳步吃到了“生态餐”。
“它每年都按时分发,而且还有收入来保护森林。自然,没有人去砍伐森林。”珞巴州的村民大久说,从2008年开始,他的家人每年都收到生态补偿,现在这里的村民已经从砍树者变成了护林员。
西藏资源丰富,但生态脆弱。目前,西藏禁止和限制开发面积超过80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总面积的70%。
建设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世界最后一片净土”的重要措施。据统计,自1988年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西藏已建立47个自然保护区(包括1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41.22万平方公里,居全国首位,占全区陆地总面积的34.35%;建立了22个生态功能保护区(包括1个国家级保护区),36个县被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转移支付范围,建立了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9个国家森林公园、22个国家湿地公园和3个国家地质公园。
清澈的水和郁郁葱葱的山是无价的财富。
“多年来,西藏自治区大力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认真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严格控制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坚定不移地推进美丽西藏建设,确保西藏生态环境继续保持良好状态和得到保护。世界上最后的净土。”西藏自治区副主席张永泽。
走进山南市泽塘镇芦琼工业园,群山环抱,占地10亩的山南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就隐藏在这一片绿色之中,四周鸟语环绕,让人很难联想到“危险废物”。
山南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于2013年1月投入运行,设计日处理3吨传染性和部分破坏性医疗废物,是西藏第一个建成并投入使用的环保基础设施项目,委托专业公司运营。目前,西藏已建成6个城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和1个自治区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中心。
西藏始终坚持在生态安全的基础上发展,资源、能源、污染高的项目严禁进入西藏。因此,西藏自治区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引导各地区、各部门牢固树立“青山、青山是金山银山”、“冰雪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切实肩负起守护“世界最后一片净土”的使命。
据介绍,近年来,西藏自治区颁布实施了《西藏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西藏自治区绿色发展指标体系》、《西藏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指标体系》,将生态环境保护指标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中的权重比例提高到12%,地区部门权重比例提高到10%。自2014年以来,西藏自治区每年拨出1亿元专项奖励资金,对74个县(区)级政府的环境保护工作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领导干部使用情况挂钩,完成考核奖励资金2.72亿元,促进了环境保护属地管理法定职责的落实。
为保护“世界最后一片净土”,西藏自治区启动了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旨在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以生态增量探索优质绿色发展,将雪域高原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示范基地、绿色发展的试验基地、自然保护的示范基地和生态富集的先导基地。目前,山南、林芝、日喀则已被列入国家生态文明试点示范区,命名了2373个生态村、213个生态镇和17个生态县。
云南芒康金丝猴重生了
从西藏的芒康县出发,一直向南,海拔逐渐降低,大约需要一个小时才能到达红拉山。这是云南金丝猴最重要的栖息地之一。云南金丝猴被当地人称为“准查”,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与大熊猫一样稀有。
"我以前不知道这些猴子有多珍贵。"芒康云南金丝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负责人司朗次仁说,到1975年,住在这里的云南金丝猴还不到150只。
云南金丝猴在芒康的重生得益于党和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1986年,芒康县在云南金丝猴长期生活的红拉山建立了红拉山自然保护区。从1987年到1988年,世界濒临灭绝的云南金丝猴在这里被群众称为“准检”。2003年1月,红螺山自然保护区被提升为云南省芒康金丝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云南芒康金丝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横断山脉中段。由于地形地貌的特殊性,孕育了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区建立30多年来,当地人民的动物保护意识大大增强,保护区内的云南金丝猴数量增加到800多只。此外,这里还发现了60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包括云豹、雪豹、斑尾榛鸡、绿尾山鸡等一级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以及小熊猫、猞猁、藏马鸡、鹦鹉、秃鹰等二级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阿里又看到了红柳树林
西藏阿里地区行政公署所在的狮泉河镇海拔4300多米,近年来生长着茂密的红柳树林!这让许多游客感到惊讶。
“目前,狮泉河镇新种植的红柳、青海杨等10余种42万株,生长良好,成活率达85%。三年前,我们从外地引进红柳时,植树的试验就在途中开始了。”盖尔县县委书记高宝军告诉记者,每棵树的根直径都是树干直径的6倍以上,如何保证这10天的旅程中树的活动是他们面临的第一个障碍。为了保证成活率,技术人员不得不在运输过程中每天洒水保湿。到达阿里后,他们挖了一个水库将树浸泡10天,以解决干旱影响红柳发芽的问题。
狮泉河镇年平均气温只有0.2摄氏度,最冷时期的月平均气温为零下12.1摄氏度,年降水量只有60至70毫米。然而,在这样的高山地区,红柳林实际上生长在河谷。1966年,阿里区行政办公室搬到了这里。因为当时缺少燃料,人们不得不砍倒河岸上生长的红柳树作为柴火。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原本茂密的红柳树林几乎消失了,石泉河流域变成了一片贫瘠的沙质戈壁沙漠。
为了彻底改变这里的生态环境,当地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艰苦的治沙工作。作为当地的本土树种,红柳第一次被邀请回来,但直到2016年,石泉河边只有一片红柳林。
2016年,阿里地区提出了在狮泉河乡大规模植树的想法。阿里地委办公室邀请了全国著名的林业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到狮泉河市进行实地考察,向农牧民请教植树经验,并派当地技术人员到青海、甘肃、内蒙古等气候相似的地区进行综合考察,最终选出20多种适合高海拔地区试种的树苗。
经过三年多的试种,狮泉河镇新增杨树、柳树等10多类42万余株,成活率达85%,尤其是红柳。去年,阿里地区还完成了对扎达县8个村663户“无树户”的清理,扎达县是海拔4300米以下的适宜林地,种植了12300多种乡土树种,如美丽的柏树和藏族柳树。
“两江四河”正在变绿
盛夏,沿着雅鲁藏布江从拉萨到日喀则市南陵县的318国道行驶,很难想象这是几年前沙尘暴的源头。
“过去,雅江边有鹅卵石和沙子,连草也不长。谁会想到树木现在已经支离破碎了?看着树苗一天天长大,我说不出有多开心!”来自南岭县艾玛乡德清村的63岁护林员迟烈说。
为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2015年3月,西藏自治区启动了总额约300亿元的“两江四河”(雅鲁藏布江、怒江、拉萨河、年楚河、雅砻江、石泉河)造林工程。根据“宜乔、宜灌、宜草、宜废、宜废”的原则,西藏自治区人工林的生存面积从2015年的200多万亩增加到1000多万亩,西藏主要河流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大大改善。
南陵县是“两江四河”工程的示范区和启动区。据统计,五年来,南岭县完成造林3万亩,种植杨树、榆树等苗木200万株,建成了50公里的绿色走廊林网。项目区风沙天气减少,空气变得潮湿。
“村里的人都积极参与这个项目。植树造林不仅可以防沙治沙,美化家园,还可以在自家门口创收。”埃玛镇刘国村党支部书记米玛告诉记者,培育和种植树苗、运输外来土壤以及管理和保护森林可以给村民带来直接收入。(记者冼干琼达卓宇安力)
《人民日报》(2019年8月2日,第13版)
编辑:张静文
标题:(本地)协力寻回八旬走失老人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莆田新城网是福建莆田地区知名的本地城市生活门户网站,莆田新城网所著的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莆田新城网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本地)解析热点指导实践
下一篇:(本地)强化农村建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