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三代人同守三尺讲台
急诊以急语为主,急诊以急病为主。然而,现实中也存在急诊科不急的问题。相当多的病人去急诊,因为他们不能挂普通门诊的号码;也有一些病人想住院,但没有床位,所以他们在急诊部等候。特别是,一些老年病人担心他们的疾病会在家里发作,干脆“住”在急诊部;一些病人白天没有时间看医生,所以他们选择晚上去急诊。结果,急诊部变得更加紧张。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推进急诊科的改革,筛选出真正危重的患者,以便及时治疗。
自5月份以来,包括北京友谊医院、同仁医院和天坛医院在内的20家三级医院实施了急诊预检和分诊。病人不再按照“先到先得”的原则看病,而是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来看病。采用“分级急诊”制度,有利于利用宝贵的急诊资源,引导普通患者分流到门诊。事实上,从2009年的《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到2011年的《急诊病人病情分级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再到2013年的《急危重症急诊救治标准及诊疗规范》等。,紧急分级系统已经写入其中。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急诊分诊制度没有得到普遍实施。如今,北京已经采取行动,并在示威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还应注意的是,“分级急救”改变了治疗顺序的标准,但并没有减少住院病人总数,也不能根治医疗资源短缺的问题。长期以来,人们习惯去大医院,这与大医院的专家数量多、技术水平高、服务能力强有关。相对而言,大量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技术水平薄弱,药品品种少,设备少。因此,即使人们花费更多的交通、住宿和时间,他们也不得不去大医院看病。据统计,在大型医院就诊的80%是常见病和多发病,只有一小部分是疑难重症。这种“倒金字塔”的医疗结构使看病变得困难,也促使一些病人选择看门诊,住在急诊科的上层医院,这不利于给每个病人提供合理的医疗保健服务。
显然,医疗改革的开放没有回头路可走,我们不应该停留在每个医院急诊科的“小分流”上。我们应该利用这一趋势,进一步推动在该地区实施“大分流”,即分级诊断和治疗。“大规模分诊”是指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提高基层首诊分诊能力,使各级各类医疗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从而真正缓解急诊科不“急”的现象。
推进分级诊疗改革,离不开基层全科医生的培养和医疗服务理念的转变。全科医生是居民的“守门人”,在中国被称为家庭医生。一个合格的全科医生不仅能解决最常见和经常发生的疾病,而且还是疾病预防和管理的“好帮手”。只有重病患者才会被转到专科医院或更高级别的医院。因此,完善全科医生制度,提高基本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为居民看病提供首诊和分诊服务,有利于缓解大医院的压力,分流急诊“不急”病人。虽然我国注册全科医师只有30.9万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水平与大型医院存在差距,但经过一段时间后,数量不足、技术差距等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但难点在于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理念的转变。事实上,将病人“分”给基层全科医生,是将医疗服务体系的重心从“重治病”转移到“重防病”,而不是重疾病,而是重健康。只有通过对相关资源的重新配置,才能构建一个与健康优先相关的“大鉴别诊断”系统。
急诊分诊受到公众的高度赞扬,这意味着对医疗改革的期待。要总结“小分诊”经验,推进区域性“大分诊”改革,探索首诊分诊制度,建立真正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保障全民健康。(李红梅)
人民日报(09版,2019年5月22日)
编者:纪爱玲
标题:(文化)三代人同守三尺讲台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莆田新城网是福建莆田地区知名的本地城市生活门户网站,莆田新城网所著的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莆田新城网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文化)开展吉祥物故事征集评选
下一篇:(文化)大学生参与教育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