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讯】阳山农综改获央视《信息联播》关注
网络谣言占了近一半的食物种类,社会危害非常大
为什么食物谣言经常在屏幕上出现?
"你能吃皮上有刺的葡萄吗?"“小龙虾的致命事实是:全世界都害怕吃它们,但中国人仍然被蒙在鼓里。”类似的文章经常在朋友圈里放映,但事实证明,其中许多都是耸人听闻的谣言。
在近日举行的2018中国食品谣言论坛上,农业和农村事务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应急司司长方晓华表示,作为一个监管部门,农业和农村事务部将积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在“生产”和“管理”的同时,“大声疾呼”,以科学的声音占据舆论阵地。
食物谣言占45%
今年上半年,网络上出现了“吃草莓容易感染诺如病毒”、“饮茶等于饮毒”等谣言,让一些消费者感到不知所措。
网络谣言对食物的打击最大。据数据显示,根据网络谣言涉及的领域,食品类所占比例最高,达到45%。
作为食物的来源,农产品的传闻一直备受关注。方晓华表示,根据民意监测数据,近一半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负面报道都是谣言。
“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传言所造成的社会危害非常大,这不仅会引起消费者的恐慌,还会让普通老百姓吃不放心,很容易对行业产生影响,有时甚至是毁灭性的影响。”方晓华说。
2015年,有一个关于“有毒草莓”的谣言,导致草莓在全国许多地方销售缓慢。北京昌平的草莓日销量下降了82%,销售价格下降了一半以上,两周内损失了2600多万元。2017年初,一个关于“塑料紫菜”的两分钟谣言让晋江紫菜产业损失近1亿元。
微信成为传播美食谣言的主要平台
在网络时代,谣言以几何级数传播,这更有害。2017年食品谣言管理报告显示,微信是食品谣言传播的主要平台,占72%;其次是微博,占21%。合计起来,90%的食物谣言传播开来,这成为传播食物谣言的主要渠道。
方晓华指出,农产品质量安全谣言在传播过程中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贴标。谣言通常带有“致癌”、“有毒”和“荷尔蒙”等标签,以极其夸张的言辞吸引网民的注意力。
可视化是另一个主要特征。在“塑料大米”的谣言中,相关的图片被其他图片所取代。当“葡萄丸”的谣言传出时,它已经是一个小视频了。“应该说,谣言更倾向于使用一些视觉表达手段,让自己看起来更‘真实’。”方晓华说。
在方晓华看来,网络空的匿名性、低门槛、跨时间空和分散化也促成了网络谣言传播的“蝴蝶效应”。
"网络谣言散布在每个角落,一个接一个,不会很快被消除."新华网大数据部主任吴新立建议,应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及时发现谣言并进行跟踪。
中国食品谣言联盟成立于2015年8月,通过分析食品谣言的判断、规律和特点,建立谣言案例数据库,对谣言进行分析,重点关注如何更有效地开展食品谣言的宣传工作。
吴新立以“小龙虾致命真相”的谣言为例,称该谣言从6月10日传播至6月23日,历时两周,共计688篇文章,包括新闻、论坛、微博、微信、app和海外新闻。其中,微信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微博。
谣言前后,网民的情绪大不相同。看到这些谣言后,网民普遍反应:“这是真的吗?”“我再也不吃小龙虾了。”。谣言过后,就变成了:“原来是虚惊一场”、“你可以继续吃下去了”等等。
“说出来”并占据舆论的位置
根据一家知名咨询公司2017年发布的研究报告,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达到93.83%。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公众只知道大约50%的相关信息。“强烈的信息需求与科学认知之间存在矛盾,这也为谣言的产生和传播创造了条件。”方晓华说。
谣言产生和广泛传播的最根本原因是信息不对称。在由政府、食品生产者、消费者和媒体组成的多元化体系中,如果信息发布不及时、不顺畅,信息交流不均衡,很容易引发谣言。
对此,方晓华表示,作为监管部门,农业和农村事务部将积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在“生产”和“经营”中“畅所欲言”,以科学的声音占领舆论阵地。
他指出,面对谣言,我们必须首先“主动说话”。特别是当突发事件或负面舆论出现时,要畅通沟通渠道,及时、准确、主动发布权威信息,澄清虚假谣言。
其次,我们应该“广泛发言”。积极发挥媒体和行业协会作用,开展常态化信息交流,通过展销会、交易会、公益广告和各种新媒体加大优质安全农产品推广力度,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
最后,我们应该“深入交谈”。深入基层,密切联系群众,普及科学种养技术,不断提高生产者的质量和安全意识。组织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纳入社区、学校、企业等宣传活动,提高科学认知水平,引导公众放心消费。
我们的记者江妍
标题:【时讯】阳山农综改获央视《信息联播》关注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莆田新城网是福建莆田地区知名的本地城市生活门户网站,莆田新城网所著的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莆田新城网将予以删除。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