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确保排水通畅避免发生内涝
西部是腾格里沙漠,北部是乌兰布和沙漠,东部是毛乌素沙地,宁夏北部平原三面环沙。对宁夏人民来说,控制沙害意味着生存,同时,我们必须坚持发展和生态的底线。
“青山绿水是金山银山”。随着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的实施,宁夏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沙化土地逐年减少。60年来,宁夏森林覆盖率由建国初期的1.5%提高到现在的14%,率先实现了全国荒漠化的逆转,荒漠化和沙化土地连续20年“双减”日前,自治区召开60周年特别主题会议,通报宁夏生态文明建设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大力实施生态区建设战略,走上了生态优美、人民富裕的绿色发展道路,描绘了中国宁夏的美丽画卷。
“好雨知道季节”
清晨,站在红军长征经过的最后一座山——六盘山上,群山叠翠。保护区135.66万亩的天然次生林和乔、灌、阔叶树混交林十分茂盛。不时有兔子在树上跳来跳去,好像在开玩笑地跟我们打招呼,这让人们有了一座清澈的山。
然而,在早期,六盘山下的土壤和水是不同的。由于人们对自然植被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该地区植被覆盖度下降,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山沟很深,十年九年一遇的干旱,苦涩和贫瘠是世界上最好的...这些话道出了这个地区“靠天气吃饭”的人们的艰辛。联合国粮食计划署认为它“不适合人类居住”。
六盘山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与甘肃省固原市靖远、隆德、彭阳、原州四县(区)和平凉市华亭、庄浪、崆峒三县(区)接壤。经过近60年的林业生态建设和恢复,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央各项政策的洗礼下,当地干部群众坚持在荒山上植树造林几十年,六盘山区的森林生态和水源保护日益改善。目前,森林面积已达60.73万亩,灌木林地面积达26.76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950年代的20%左右增加到现在的65.4%。”六盘山林业局副局长王双贵告诉记者,这里有1200多种高等植物,如二七、黄芪和水曲柳,还有226种脊椎动物,如豹。
“好雨知季节”,现在这个“高原绿岛”已经成为中国西部重要的水源保护区,不断向下游和宁夏中南部输送安全清洁的水。据估计,六盘山年降雨量为600-800毫米,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泾河、清水河和葫芦河的发源地。年径流量近3亿立方米,直接惠及陕西、甘肃、宁夏13个县180多万人,被称为黄土高原上的“天然水塔”。
保护区的生态林业种植更加科学。多年来,六盘山大力开展了树种引种、造林、动植物保护、森林抚育等工作。为了使造林更加精确和科学,宁夏在降雨量超过400毫米的六盘山重点生态功能区开展了造林项目。王双贵说,20世纪70年代在六盘山成功引种的华北落叶松现在已经成为一片森林。通过间伐、修剪、补种阔叶树种等措施,林分结构(内部特征相似,与邻近地区差异明显的森林)得到有效优化,森林质量显著提高。同时,通过稀植改造低产林,有效地促进了森林的改造。
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大力实施生态区建设战略,进一步推进绿色发展”。青山绿水的六盘山,是宁夏建设西北生态安全屏障的缩影,是生态建设的典范。据了解,加强六盘山的生态保护和恢复,不久前已写入宁夏回族自治区发布的《关于推进生态区建设战略的实施意见》,明确实施六盘山三河水源涵养、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气象支撑,以加快生态移民区的生态恢复,促进黄土丘陵区南部水土保持区的绿色岛生态建设。
“今天正在发生”
如何更好地构筑西北地区的生态安全屏障,实施景观、农田、森林和湖泊的综合生态保护与恢复,全面提高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不可否认,宁夏的绿色发展也走过了一条弯路。2015年,重庆河流域跨境污染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其原因是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对重庆河生态造成了严重破坏。
重庆河发源于六盘山西麓,自东向西流经宁夏隆德县,进入甘肃省。重庆河水资源丰水年达3017万立方米以上,枯水期将断流。如何将重庆河从一条垃圾河、一条臭河、一条浑浊的河变成一条清澈的水,拥有美丽的风景、干净的海岸和浅的河底?这已成为宁夏隆德县亟待解决的重要生态环境问题。
隆德县以生态县为根,按照“聚焦问题、库存管理、源头控制、分段治理、精细政策”的思路,累计投入2.6亿元。经过两年多的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重庆河的旧面貌将焕然一新,生态廊道、湿地廊道和景观廊道将呈现给人们。“隆德县渭河流域水质总体达标,流域生态恢复显著。过去,这条又臭又泥泞的河流已经变得绿树成荫,生物多样化。渭河清澈流淌,两岸绿意盎然,重现夕阳和白鹭。齐飞风光已成为隆德县的主要景观。”隆德县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8月初的一个下午,记者在隆德县的重庆河生态走廊里走来走去,看到重庆河潺潺向前欢快地流淌着,河两岸的花草都很美。岸边垂柳、金榆树等树木配以花灌木和芦苇、丁香、紫叶樱花等地被草,高度错落有致;主要河道种植的蒲草、鸢尾、胡葱等水生湿植物相互补充;水鸟成群的涟漪和鱼儿在水中嬉戏的声音与点缀在岸边墙壁上的涂鸦相呼应。绿化与景观融为一体,就像人在风景中,风景在画中,在这样的三维景观中写意,就像在江南一样,来这里散步和游玩的人都会情不自禁地陶醉其中。一幅“山、城、林、田、园、河、水”的生态美景让重庆河“活”了起来。
“渭河治理后,2017年实现了完全消除出口断面劣ⅴ类水质,稳定达到国家规定的ⅳ类及以上标准的目标。今年前两个季度,它达到了三级标准,实现了辉煌的转折。”隆德县委宣传部部长宋雅军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通过污染控制与生态并重、同步管理与美化的综合治理模式,渭河与工业发展有机结合,建成在渭河中下游的12座滞洪水库可以渗透过滤,扩大上游污水处理厂排放的污水。 同时补充渭河流域5万亩基本农田的灌溉用水需求,对于推进渭河流域“生态循环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推进结构调整和扶贫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沙漠覆盖着金色的盔甲
几千年来,大自然在宁夏留下了深深的“温带沙漠”印记。长长的黄沙像一条链子,曾经紧紧地缠绕着宁夏,让它无法在詹妮弗身上呼吸。
面对风沙灾害的威胁,宁夏人民没有退却,治沙的道路也不平坦。1958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同月,包兰铁路正式通车。如何预防和控制流沙,确保铁路畅通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为了锁定“沙龙”,一大批小编辑防砂科技工作者加入了防砂团队。树木不能靠种植草生存,如果草不能生存,它们会尽最大努力来修复沙子。经过反复的实验和探索,他们终于找到了用麦秸板固沙的方法。1米见方的麦秆方格被绑在沙子上。多年来,有草方格的沙地上覆盖着沙质植被。
如今,绵延数十英里的麦秸广场形成的绿色沙障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方,牢牢锁住了流沙的运动;小麦秸广场和延伸的“五带合一”沙障技术保证了包兰铁路60年的畅通无阻。这一防砂成果赢得了全世界防砂界的广泛关注和赞赏。
黄沙变成绿洲。沙坡头的治沙成就和无与伦比的沙漠风光构成了难得的资源。沙坡头已成为国家5a级旅游胜地。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游客来到这里欣赏沙漠的神奇,感受“沙漠烟雾缭绕,长河落日圆”的意境。
宁夏各族人民60年来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丰肥结合,乔灌草结合,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2.63%,荒漠化面积减少到4183.5万亩,林业及相关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特别是以水为脉,宁夏的生态实现了从“沙变人退”到“绿变沙退”的历史性转变。近年来,宁夏人明显感觉气候好,雨水多。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宁夏生态文明建设确立了新的目标,提出了“28个生态区”的措施。通过建设沿黄生态经济带,建设西北生态安全屏障,以铁腕手段治理环境污染,完善生态文明体系,努力建设西部生态文明建设先导区,让宁夏更加蓝、更加绿、更加美丽。(记者徐红)
编者:张嘉诚
标题:(本地)确保排水通畅避免发生内涝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莆田新城网是福建莆田地区知名的本地城市生活门户网站,莆田新城网所著的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莆田新城网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本地)宣讲小分队进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