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革命军人的使命担当”
本篇文章1830字,读完约5分钟
■左起刘少奇的曾孙刘丽达、本报记者姜燕、刘少奇的女人刘爱琴、李范五的儿子李多力和朱德的孙女刘丽在莫斯科胜利广场外留下了照片。
■在红场栏杆外,莫斯科市民围着广场的坦克图ic
■一个母亲拿着宝宝站在红场附近的五角星长廊前
胸前别着好几枚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周年纪念徽章,穿着合身的休闲西装,88岁的刘爱琴与苏联国际儿童院的伙伴们亲密地交谈着。
这次,刘爱琴和朱德的孙女刘丽、中国早期革命家李范五的儿子李多力和刘霞等4人被邀请为退伍军人子孙团的成员,去莫斯科参加胜利日当天游行队伍中的“永远”方阵,走过红场。
"战争太快了,太猛了. "
刘爱琴这个表情平静自然,说话不失幽默的老人,全身流露着饱受苦难后的豁达。 这次被邀请参加这样重要的纪念活动,她很高兴。 对和平的意义,老人有不同的心情。
“世界70年没有大战争是什么感觉? ’老人感慨万千。
和记者合影留念后,她慢慢地说了往事。 “我个子这么矮,你知道怎么回事吗? 那是因为两次饥渴严重,有些人离开了。 一次是十几岁给有钱人家养育儿媳妇的时候,吃不饱,不暖和,要工作,挨打,挨骂。 ”。
刘爱琴说,她的父母参加革命,母亲34岁被国民党枪毙,家里没有人照顾她,所以只能把她交给别人家当儿媳妇。 1938年武汉沦陷前,她11岁,父亲专门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寻找女儿刘爱琴,回到父亲身边。
但是父亲在延安接她和大哥仅仅一年后,就让新四军担任政治委员会,去前线。 兄弟俩被送往苏联,进入收容全世界共产党子孙的国际儿童院学习。
“在我们孩子的形象中,战争太快了,太猛了。 孩子的花园不马上吃,柴火也不吃,烧光了”刘爱琴说,那是第二次挨饿。 1941年秋天,吃的东西开始不足,冬天,院子里没有柴了。
等到1942年春天,伙伴们自己动手,在树林里砍树,把土豆、白菜和胡萝卜种在地里。 “只是吃这些过日子”,但我记得她在孩子的花园里还受过很多教育。 老师是被选中的一等老师,特别爱孩子。 同学们也在其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流泪看母亲的经历
这次邀请的刘丽是朱德的孙女,其母亲朱敏是中国唯一住在集中营的人,也是电影《红樱桃》的原型。
刘丽说,妈妈是个很开朗的人,她总是喜欢说开心的话,所以集中营的经验和战争中的故事,她从来不说。
20年前,朱敏在外界的推动下出版过《我父亲朱德》。 其中写着集中营的事。 刘丽说:“那一段,我流泪读完了。 那时我知道妈妈那么痛苦。 她太强了太伟大了,以有这样的母亲为荣! ”。
刘丽说,看到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的纪念活动如此盛大,她感到非常高兴和必要。
名字留下当年的印记
李多力今年76岁,他父亲李范五担任过黑龙江省省长。 本人出生于国际儿童院,在那里住了14年,这一经历给他的人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喜欢收藏卫国战争时期的纪念品,1941年-1942年的《真理报》是他在找的。 也有100张卫国战争时期发行的邮票。 “一张邮票上有个故事。 ”。
说到故事,他自己名字的由来是一个。 在国际儿童院,他的名字是“张松-多力克”,张松是父亲的假名,在这里用作他的姓,多力克是儿童院叔叔给他取的名字。 1950年回国后,他在中文课上,老师把他的姓改回“李”,又掐住了“克”字,所以出现了他现在的名字。
现在退休多年的他奔波于中俄两国之间,促进俄罗斯卫国战争纪念馆和国内不同城市抗战纪念馆的合作,展品交替展出。 这样的展览会已经在沈阳、武汉等5个城市举办。 今年的合作城市是抚顺。 李多力还说,与上海班沪抗战纪念馆的合作也基本达成。 他认为举办这样的展览会有助于两国年轻人铭记战争的历史。
老朋友唱旧歌
这次退伍军人后裔团的成员大多是当时国际儿童院的小伙伴,来自德国、法国、澳大利亚、韩国、俄罗斯、中国等多个国家。 刘爱琴为老朋友准备绿茶,李多力也打算准备茶和丝巾,给同学们。 中午团队集合等待出发,老朋友们聊起天来,也唱了以前的歌。
昨天下午,几个老人和退役军人后裔团的老朋友们一起向位于胜利广场的俄罗斯卫国战争纪念馆献花,举行了纪念座谈会。 经过长期飞行,时差还没有逆转,但老人们在无意识中,就像回到了战争的岁月一样,仔细参观,倾情地说话。
莫斯科时间今天下午3点,他们组成的“永远”方阵通过红场。 李多力表示,他们计划在游行队伍中列举毛泽东、刘少奇等的照片。 “他们成为了国家领导人,也是退役军人的一员,我们准备了战争中的工作照片和生活照片。 ”。 但是,最终是否会如期进行还不清楚。 特派员姜燕
标题:“当代革命军人的使命担当”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莆田新城网是福建莆田地区知名的本地城市生活门户网站,莆田新城网所著的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莆田新城网将予以删除。
下一篇:“民营公司成长中的伦理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