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装网-高端公装平台 让公装如此轻松
本篇文章3863字,读完约10分钟
参见宏(2)
■陈长生杨光普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一直是与美国贸易争端时间最长、接触最频繁的国家。据日本朋友介绍,20世纪80年代,日本街头的儿童和老太太都知道“301调查”。最近,笔者梳理了日美贸易争端的全过程,并与日本财政部、经济产业省、日本银行、日本中学官员交流机构、原国际贸易工业部等部门的官员和研究人员进行了一系列讨论。通过中日经济知识交流和双边联合研究,总结了日本应对日美贸易争端的经验和教训。虽然中美贸易争端并不完全等同于日美贸易争端,但它对我国仍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尤其是我们从中吸取的教训。
日美贸易争端概况
二战后,日本经济经历了约10年的复苏期,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进入了30多年的快速增长期。1955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只有美国的十五分之一。到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日本与美国之间的双边贸易开始迅速增长,日本对美国出口的增长率远远超过从美国进口的增长率。日美双边贸易迅速从日美逆差转变为日美顺差,贸易顺差继续扩大。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为了遏制日本的迅速崛起和来自日本的产业竞争,打开日本国内市场,美国出于各种原因开始挑起与日本的贸易争端。
就产业而言,在过去的30年里,日本和美国之间发生了6次大规模的贸易冲突(见上表),涉及纺织工业(1957-1972年)、钢铁工业(1968-1978年)、家用电器工业(1970-1980年)和汽车工业(1979-1987年)。早期,日本在纺织工业、钢铁工业和家用电器工业中以“自愿出口限制”的形式向美国做出了让步。然而,在后期,“自愿出口限制”已不能满足美国的要求,随着美国贸易保护手段的多样化,日本不得不接受自愿扩大进口、取消国内关税(如汽车工业)、开放国内市场(如电信业)、对出口到美国的产品(如半导体产品)进行价格管制等条件。日本汽车制造商甚至选择直接在美国投资。
除了行业层面的贸易冲突外,美国还挑起了几次针对日本的宏观层面的贸易冲突,试图一劳永逸地解决日美之间的贸易不平衡。更具代表性的事件如下:1985年,在美国的领导和胁迫下,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和英国签署了《广场协议》,日元对美元的汇率在短时间内大幅上升;1989年,布什总统提出讨论直接影响日美贸易不平衡的结构性问题,最终与日本签署了“日美结构性壁垒协议”,要求日本开放部分国内市场,并直接迫使日本修改国内经济政策和方针。此后,日本政府通过借款进行了大量的公共投资;1993年,宫泽与克林顿总统举行会谈,并发表了《日美新经济伙伴关系框架联合声明》,该声明几乎接受了美国提出的所有要求。
你有什么经验
通过回顾日本应对日美贸易争端的历史,并结合几位有经验人士的口头回顾,以下经验对中国应对当前的中美贸易争端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首先,我们应该坚持通过对话和谈判来缓和和解决贸易争端。对话可以避免贸易争端的升级,而谈判是解决贸易争端的根本途径。纵观30多年的历史,无论美国提出的条件多么不合理,美国制造的压力多么大,日本政府都坚持与美国建立顺畅的对话机制,并在对话中保持礼貌和谦恭,以不激怒对方为底线。值得一提的是,1994年2月,细川护熙首相和克林顿总统之间的会谈破裂,日本和美国之间的对话一度陷入僵局。3月3日,美国政府决定重启“超级301条款”,并在18个月后对进口日本商品采取报复性关税措施。4月底,首相鸠山由纪夫上任后不久就恢复了日美经贸对话。
其次,我们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充分掌握各方面的信息,为谈判赢得议价能力。扎实的研究和信息收集在围绕日本特定产品和行业开展商务谈判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持作用。当美国指责日本纺织品出口损害美国企业和就业时,日方利用各种渠道和力量收集日本出口对美国国内企业影响的证据,以此在谈判中伪造美方的证据。
第三,善于用美国的规则、工具和力量进行谈判。在日美贸易争端中,国际贸易的主导规则是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关贸总协定)。由于美国的纺织业主要集中在美国南部,尼克松为了赢得美国南部的选票,对日本的纺织品出口发起了攻击,要求日本必须限制出口。根据关贸总协定的精神,如果美国要求日本采取限制性措施,它必须拿出证据证明其纺织业遭受了损失。当时,日本贸易大臣的策略是,如果美国能够证明这一点,日本将向美国做出一些让步。同时,日本也向美国派出了一个调查组进行实地调查,寻找日本纺织品出口伤害美国的证据。然而,当时美国纺织业并没有主动向日本调查小组证明他们遭受了何种损害,最后日本只能得出美国纺织业没有受到损害的结论。
第四,以贸易争端为契机,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产业升级。客观地说,日美两国在工业层面的贸易争端是巨大的,但并没有阻止日本相关产业的崛起。事后看来,在贸易争端中萎缩的产业正是那些根据日本产业升级需要而被放弃和淘汰的产业,而那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端产业(如汽车产业和半导体产业)却没有受到美日贸易争端的约束。日美贸易争端持续了30多年,与二战后日本制造业的重生、崛起和繁荣基本吻合。事实上,当美国就日本纺织品出口引发贸易争端时,这恰恰是日本的第一次产业升级。在“自愿出口限制”的帮助下,日本实现了纺织业“过剩产能”的消除;巧合的是,当美国对日本钢铁产品发起攻击时,正是日本第二次产业升级,日本又一次通过“自愿出口限制”的方式消除了钢铁行业的“过剩产能”。
第五,利用外部压力推动国内改革和市场开放。
除了美国的要求,日本政府本身也在推动一些改革。例如,在中曾根政府时期,日本政府开始专注于推进基于前川报告的结构改革。在美国的压力下,中曾根内阁巧妙地推动了国内改革和市场开放。1985年,在里根总统和中曾根首相的首脑会晤中,美国和日本共同启动了电信行业的开放,最终消除了日本在电信行业的贸易壁垒,系统地开放了日本的国内市场。1990年后,根据《日美结构性壁垒协定》,日本改进了各种进口相关程序,包括清关、改进商业惯例和促进货物进口。与此同时,日本政府加强了反垄断法的适用,改善了政府在放松监管和行政指导方面的行为,加强了市场机制在私营企业采购中的自由竞争,并实施了有效的特许经营审查制度。
有什么教训
不可忽视的是,在处理日美贸易争端时,特别是在美国从单个领域转向结构性问题和宏观层面后,日本似乎也陷入混乱,犯了一些严重的错误。事后看来,这些政策错误对日本经济的伤害远远大于日美贸易争端本身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首先,以经济妥协换取政治资本导致了日本在与美国谈判中的长期劣势。美国是一个善于利用政治借口实施经济制裁的国家。1972年,为使美国尽快将琉球群岛(冲绳)的管理权归还给日本,日本首相佐藤幸一在《美日纺织品贸易协定》的谈判中向美国作出了重大妥协,接受了大量“自愿出口限制”。后来,为了履行这一承诺,日本政府甚至选择了购买和销毁纺织企业的生产设备。从表面上看,日本与美国就贸易谈判达成妥协以换取冲绳早日回归是一项具有成本效益的交易,但这一妥协实质上承认了美国变相挑起与日本贸易争端的基础,为美国一个接一个地挑起越来越大的与日本的贸易争端并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提供了合理性,从而使自己在谈判中处于被动地位。巧合的是,在1993年,日美贸易谈判接近破裂,当时恰逢在东京举行的七国集团(g7)峰会。为了避免谈判破裂,日本首相宫泽弘暂时与克林顿总统举行秘密会议,几乎接受了美国提出的所有要求,没有任何经济部长。
其次,狭隘的爱国主义和公众舆论在上升过程中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日本经济处于顶峰,整个国家的情绪都在上升。大量描述日本崛起的书籍问世,如傅高义的《日本第一》和石原慎太郎的《日本可以说不》。根据日本专家的说法,美国当时是贸易和金融的“双赤字”,甚至在日本政府中有一个声音可以“教美国如何做得更好。”这种不合时宜的骄傲也有助于误判形势。
第三,政府内部职能部门削弱了日本在日美谈判中的讨价还价能力。根据一些有经验的人的记忆,当时日本政府的各个职能部门各行其是是很常见的。在“日美结构性壁垒协议”的谈判中,美国方面利用了日本政府内部的这些问题。美国驻日本大使馆的工作人员一个接一个地走访了日本的各个职能部门,首先对被访部门的工作表示高度赞赏,然后要求被访部门对其他部门的工作进行评估。受部门利益的驱使,再加上缺乏横向沟通机制和部门间信息不畅,每个部门都给美国提供了一长串其他部门的问题。最后,美方列出了一份非常详细的关于日本政府各部门的问题清单,这导致日本政府在谈判中非常被动。
第四,内外协调不足导致一系列政策失误,最终导致经济危机。在“广场协议”之后,日元升值导致贸易顺差减少,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水平都下降了。为应对“日元升值萧条”,日本银行开始不断放松货币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国内剩余资金急剧增加,为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提供了大量的流动性,进而推动了投机热潮,最终导致1991年黑塞泡沫的破灭。与此同时,《日美结构性壁垒协议》签署后,日本政府开始通过借贷进行大量公共投资。这些低效的公共投资挤出了大量资源,极大地损害了宏观经济运行的效率;然而,迅速上升的公共债务加重了日本政府的财政负担,随着经济增长放缓,税收收入下降,这极大地损害了日本的财政可持续性。直到今天,日本的政府债务水平远远高于其他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陈长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助理研究员杨光普)
标题:企装网-高端公装平台 让公装如此轻松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莆田新城网是福建莆田地区知名的本地城市生活门户网站,莆田新城网所著的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莆田新城网将予以删除。